什么是平台化?

这个问题太大,尝试用之前的总结回答一下,平台化属于什么创新。
近期越来越多头部的企业家,知名专家都在频频为企业平台化发声。商界管理圈子一时之间好不热闹。简单略作梳理就不难发现连近年来有关“平台”的书都越来越多。其实平台是个老概念,早在当年春秋《左传》中则有“鸟则良木”之说,而当下提到的平台化,更多的是企业的一种商业形态,或者说是一种重新认识这个世界的底层思维。
《平台领导》2007安娜贝拉·加威
《平台战略》2013陈威如
《平台转型》2016陈威如、王诗一著
《平台经济》2016李宏
《平台革命:改变世界的商业模式》2017杰奥夫雷,马歇尔,桑基特
《连接:多边经济学》2018戴维·埃文斯,理查德·施马兰
《平台垄断:主导21世纪经济的力量》2018亚历克斯·莫塞德
《平台时代》2018方军
《平台型组织》2019刘绍荣、夏宁敏、唐欢、尹玉荣著咨询公司
《平台化管理》2019忻榕、陈威如、侯正宇著
那么有趣的问题就来了,
1.为什么是在这个时间点平台化被越来越多地关注呢?
2.这个时间点大家津津乐道的平台化究竟属于什么创新呢?
3.具体应该如何运用这种平台化思维来指导自己企业和个人的实践呢?
1
平台化为何这个时间点开始越来越多地被人关注并且提及呢?
什么是平台化?-有驾
以“平台”为关键词的搜索结果
一旦叫上“化”往往是在描述一种状态,有时还代表着一种普遍推广的趋势。比如说汽车行业近年常说的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再比如说,在信息传播进入网络时代以后,“碎片化”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种形象性描述。所以,今天说平台化,就是坐实了这一个趋势。准确地说,平台化企业包含两种,一种是已经就是平台型企业,如阿里巴巴、美团、滴滴等,还有一种是希望向着平台转型的企业。
一种新趋势的来临背后一定有一些规律。
1)
从管理学的演化规律来看。从过去泰勒的科学管理到科层式组织再到“无边界组织”,似乎有一种力量在推动着组织结构的形式发生变化。
需要强调的是,新的理论的出现并不是要把原来理论的桌子掀掉,就像牛顿定律在低速领域仍然适用,而并不影响爱因斯坦相对论在更加宏观上理解的正确性。理论的进步就是在不断地在拓宽人们认知边界的过程。
我们之前的管理理论从研究个体的需求、行为方式到研究组织的结构、绩效管理、文化等再到平台的数字化、生态领导力等,就恰恰在这样一个进化的路线上,而且隐隐约约还蕴藏着先辈所总结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基本趋势。
2013年陈威如教授的《平台战略》第一次在国内系统探讨了“平台”这个改变人类商业行为与生活方式的概念,并且创新性地研发出了系统框架,解释平台战略的建构、成长、进化、竞争、覆盖等战略环节,书籍一出版当时在国内引起广泛地反响。
而后在2017年,《平台革命:改变世界的商业模式》从网络效应、平台的体系结构、颠覆市场、平台上线、盈利模式、平台开放的标准、平台治理、平台的衡量指标、平台战略、平台监管的10个视角,清晰地为我们提供了平台模式较为权威的指导。
尽管读中文译本被诟病过于啰嗦,但三位作者其实的确都是平台模式研究名副其实的大咖。杰奥夫雷G.帕克,现任达特茅斯大学工程学教授,麻省理工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兼数字经济创办人,平台战略峰会主席。他与马歇尔共同提出“双边市场理论”,对产业组织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理论已成为互联网行业课程中受欢迎的理论之一,被纳入多所知名高校的MBA课程。马歇尔W.范·埃尔斯泰恩是波士顿大学信息经济学教授兼信息系统部主任,平台战略峰会联合主席。他有6篇论文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IOC、SGER、iGORPS、SBIR、CareerAwards奖项,曾获得耶鲁大学学士学位、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及博士学位。最后一位桑基特·保罗·邱达利是平台思维(PlatformThinking)实验室创始人兼CEO,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平台战略组织联合主席、欧洲工商管理学院EIR,担任硅谷多家《财富》500强创业公司的顾问。就在国内陈威如教授出版《平台战略》的那一年,他在《WIRED》杂志中同样提到从管道型公司向平台型公司转变的新商业模式。随后在2016年,在《哈佛商业评论》刊登关于平台经济的文章,被《哈佛商业评论》评选为年度全球十大管理思想。
顺便说一下,他所在的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就是另外一本很牛的书《爆裂》的作者伊藤穰一当主任的地方。那本2017年出版的书中提出9大原则,帮助人们驾驭这一动荡时代,应对当下的挑战。它们分别是:涌现优于权威、拉力优于推力、指南针优于地图、风险优于安全、违抗优于服从、实践优于理论、多样性优于能力、韧性优于力量以及系统优于个体。
有关平台的思潮和讨论其实也正是这几年涌现出来的。直到最近一本关于平台化的新书《平台化管理》出来,它系统地介绍了平台化的核心思想,升维和微粒化。并且梳理出一个通俗易懂的“五化模型”:关系多样化、能力数字化、绩效颗粒化、结构柔性化、文化利他化。在读书的时候脑子里突然浮现出一段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对生产力有重大的反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一段描述。也就是说,是不是因为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的生产力的的确确在推动和决定着生产关系在渐渐发生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反作用。这才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平台化被重新推上风口浪尖的底层原因。
2)
管理学常常被诟病不是一门科学,说它总是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中拿来一些概念拼凑而成的。但回头想想,其实无可厚非,记得曾向一位定性研究的同事请教过一个快速了解一些新概念的方法,她说她所理解的人类认知新事物最底层有两种方法,对比和分类。对比也就是我们不自觉地会拿新事物同我们了解的事物作对比,于是在她们的研究中经常用到隐喻法,会让调研对象打个比方来形容一个对自己较为陌生的事物。分类是指人们记忆一些新的东西会主要靠现有的知识体系或者心智模式来进行分类,自主做出的分类有利于人们的理解以及记忆。
所以说,当我们仔细看管理理论的演化时,他们往往是提出了一些新的分类方法。从杨国安教授的杨三角,到现在《平台化管理》中的“五化模型”,从对商业组织的剖析程度上而言变得更加细腻。之前讲的是企业持续成功取决于战略和组织能力,而组织能力则是由愿不愿,能不能,容不容许所组成的。平台化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它假定企业是一个“成功”的企业,而一家在这个时代成功的企业的确要有其应对当前时代特点的解决办法。还有就是大家对成功企业的定义开始变得不再像过去一样单一。正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组织的特点,平台化开始越来越多地被提及。
什么是平台化?-有驾
杨国安教授“杨三角”理论
什么是平台化?-有驾
《平台化管理》一书中的“五化模型”
2
那么平台化可以算成是哪一类创新呢?
我找到一张创新分类的表。大家可以对照着看。
只举其中几个例子。
变革式创新的本质是生产力的创新,例如瓦特将蒸汽机的商业化,带来的效果是推动社会进步,基本奠定了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的基础,给人类的生活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曾经马车满街跑的时代,粪便的处理是城市管理中重大的问题,至少汽车这这个方面是带来了极大地改善的。它之所以能够发生的最初的驱动力往往是人们自发的好奇心,当然,在早期探索阶段,风险也是很高的。
Iphone的出现是品类创新的一种,智能手机直接改变了功能机的地位。其中应用的技术几乎都是现成的。但是却极大地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同时也给公司带来巨大商业利润,而itune的上线就是典型的商业模式创新。它并没有改变生产力,仅仅在生产方式(销售的形式)上做出创新,从而提升了客户价值,给企业带来独特的竞争优势。
什么是平台化?-有驾
创新的分类矩阵
那我们看下平台化的定义,平台化是基于产业全链数字化相连而提供端到端的优质体验和差异化服务,保持运营的效率和灵活性,同时降低供需双方的交易成本与摩擦成本。
从这一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平台化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主要可能涉及的创新就有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客户体验创新、运营创新、组织创新。
仍然举个例子,谈起平台,我们常常想到的是阿里巴巴和淘宝,通俗地理解,他们是把线下的集市搬到了线上,这样显然提升了运营的效率属于运营创新的范畴,当为了解决卖家和买家的信任问题,引入了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的时候,就是一种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并且在服务体验上要优于原来的方式。买家和卖家之间最大的交易成本原来是买家筛选合适的卖家的成本,以及沟通协商确认的成本,通过已有买家的评价排名,以及价格、发货距离等排列的方式则极大地降低了该成本。有关淘宝最近的一次大的调整是2017年宣布未来淘宝要从人(消费者)、货(商品)、场(运营)三个方面综合进行顶层设计,建立产品、数据技术和运营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全新运营方式。
在那次调整中,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淘宝上的互动尝试越来越多;消费者与淘宝的店主之间不再是单纯的交易关系,社交属性在逐步加强;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则更为紧密,他们通过淘宝平台来交流商品和商家。而平台和商家的关系也在发生改变,淘宝正在聚集一大批内容生产者,从一个万能商品市场走向超级消费者媒体。而淘宝将充分利用直播、大数据个性化、粉丝工具、视频、社区等工具,搭台让内容创作者唱戏,创造更多商业机会。
而以上就是平台化创新的一个典型例子。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在今天这个时代,每一个行业都值得重新做一遍。
所以说,在“创新”的坐标系中,企业家们所说的平台化其实是一场综合性的创新集群,而平台化是搭建这样一个创新载体的航母。
3
最后需要回答的是,既然平台化有以上的优势,那么具体如何实践呢?
平台化是一种思维,要用这种思维重新审视自己企业所在的行业,和自己的业务,是否适合平台化,还是要融入一个生态平台。
1)“升维”和“微粒化”。所谓升维,即或拉长时间维度来思考现有的商业模式,或从企业、行业、产业、经济体的视角逐步向上一个维度里寻找答案。但是在行动上要微粒化,将业务、绩效切分的足够精细。与曾鸣教授说的看十年,做一年的道理相近。
2)关系多样化。平台上双边或者多边用户之间的关系,平台与自身运营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选择性的多样化。既可能是平台的用户,又可能是品牌合伙人。这件事情新鲜吗?其实一点也不新鲜,以前所有的卖家当然希望自己的消费者还能够帮自己销售。只不过当时的技术无法支持,而今天便捷的信息技术可以既能够清晰地记录价值链的传递,也能够轻易地分清过程中的价值贡献,从而快速、合理地分配利润。
3)能力数字化。这是今天之所以如此重视平台化的基础。熊彼特提出过创新的五种情况,通俗地理解中技术创新是最先发生的,然后基于技术的应用场景,可以分别演化为产品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与组织制度的创新。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数字化能力是接下来生存并且越来越好的根基。同时,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场是,各行各业都在渐渐地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是一个从运营信息化,到价值链数字化,再到核心业务数字化的过程。如果你们公司才用了钉钉,那只是运营信息化的第一步。
4)组织柔性化。前面已经说过之所以柔性化的原因,柔性化的主要意义在于更加快速地响应。则在重新设计组织结构时,完全围绕在客户的需求上,设计可以迅速响应的团队结构,从而不再像过去那样严格地科层式信息传递方式。
5)平台设计。
什么是平台化?-有驾
平台的最基本结构是:
参与者+价值单元+过滤器=核心互动
在这个等式中,参与者就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价值单元可理解为产品或服务;单元指的是单一元素(如:一个视频、一次打车、一个商品等);过滤器就是把有需求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匹配起来。
创新是做一点不一样的事情,那么如果所有人都去做平台了,那不是都一样又没有创新了吗?
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做平台,做好价值单元融入一个平台有时更能够发挥自己更大的价值。
平台还毕竟是规模以上的企业考虑的事情吧,哪有那么多平台可以做?
商业中的组织与价值交换并不是孤零零地孤立在那里,众多平台其实是相互交融在一起,形成网络以及生态,这也是当时代再发展的时候,我们面对的不再是单一的某种创新,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创新集群的真实现状。
平台化一定不是永恒,因为时代会变,但平台化的确适用于当下,因为与过去相比,时代变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