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原理—失速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说过要详细解释一下失速,这一篇文章,我们就把这个坑填上,并详细说明失速的原因、标志、检测失速的方法、影响失速速度的参数以及延迟失速的装置。
失速是因为迎角超过一个给定的值(即失速迎角αstall)导致的。此时,不再有足够的空气粘附在机翼翼面上,并且边界层与上翼表面开始过早的分离。
当迎角非常高的时候(大约15°),升力系数突然降低,因此升力也突然降低,升力与重力不再平衡,最终飞机掉落,失去高度。
为了安全起见,一般将失速迎角定义为最大升力系数(CLmax)对应的迎角,而不是飞机实际失速时稍高的极限迎角。(记住这一条哦,以后不困惑)
在迎角足够高的情况下,飞机能够在任何速度和任何高度失速。
由上一篇文章可知,平飞失速时的升力系数:CL=CLmax。
飞机平飞时升力等于重力:
因此:
这个速度也被称为Vs1g,因为它对应的飞行载荷系数等于1(升力与重力之比)。从公式中可以看到,速度与质量及飞行高度(因为高度与密度相关,但密度不容易观察,所以这里我们用高度代替密度)有关,另外与失速迎角不同的是,对于给定的配置(指迎角、翼型和机翼形状不变),高度一定时,失速速度不变。
实际上,当飞行员意识到失速时,速度仍在持续下降,直到降到一个低于Vs1g的最小值Vmin以下。
飞行原理—失速-有驾
下面我们详细解释一下上图,在开始解释之前,一定要记住即使机头有向上或向下运动,飞机始终都是平飞的,有了这个情景意识,我们再看下面的解释。
这张图上下三行我们一起从左向右看,最左边为飞机起初平稳正常飞行状态,然后飞行员逐渐拉升机头,此时飞机的载荷系数n仍然等于1,但由于机头向上带来的迎角增加,飞机保持平飞的最小速度开始降低。
当超过临界迎角,机头仍在向上。飞行员意识到失速时,开始前推杆,机头首先减速上扬,在不再继续上扬之前(即仰角停止增加之前),飞机的最小平飞速度仍在降低。
在机头开始停止继续上扬那一刻,达到最小平飞速度Vmin,载荷系数也达到最低。
飞行员继续前推杆,仰角有减小的趋势,并缓慢减小,最小平飞速度增加,载荷系数也开始增加。
为了留有一定的安全余量,定义了一个最小速度,基准失速速度VSR:是申请人确定的校正空速。VSR不得小于Vs1g失速速度。
由于失速会非常可能导致危险发生,因此飞行员必须提前得到失速警告以避免失速的发生。失速的标志是由以下三种单独或联合发生:
(1)前推杆时机头向下变得困难
(2)震动(由气面分离导致);但是有些飞机的震动不强,飞行员不容易察觉到,因此必须安装失速探测与报警装置
(3)在从失速恢复出来之前的一小段时间内,机头有一段减速上扬的现象,在操控杆完全被控制之后,机头停止继续上扬(还是有仰角,只是仰角不再增大)。
记住第三点:很多考生会在这里出错。
第一种迎角传感器类似叶片挡板开关(flapperswitch),如下图所示,这种探测器的工作原理是当迎角足够大的时,驻点位于偏转片的下方,此时气流把偏转片向上“吹”,触动探测器内部线路的连接,因此这种装置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偏转开关,这种迎角传感器常用在小飞机上。
飞行原理—失速-有驾
工作原理图:
飞行原理—失速-有驾
第二种迎角传感器为风标式迎角传感器(AOAVane):
风标式迎角传感器是通过一个相对于机身可以自由旋转,且与相对气流对准的叶片,来提供迎角值。
风标式迎角传感器
由对称剖面的翼型叶片(即风标)、转轴、角度变换器、配重等部分组成。分单风标与双风标两种,后者是迎角和侧滑角的组合传感器。单风标式迎角传感器多装于飞机侧面,而双风标式传感器常与空速管组合在一起,安装在机头前的撑杆上,由于远离机头,处于较平稳的气流中,感受飞机迎角比较准确。风标式迎角传感器的结构比较简单,工作可靠,但对翼型剖面的加工和表面光洁度的要求很高。
飞行原理—失速-有驾
但是对于一架飞机来说,有可能会有很多类似风标式迎角传感器的装置,因此要注意区分它们,如下图所示:
飞行原理—失速-有驾
1-7分别为:
第三种迎角传感器为零压式迎角传感器(AOAProbe)
飞行原理—失速-有驾
其安装位置可位于机头或机身,如下图1、3、5所示:
飞行原理—失速-有驾
警告飞行员飞机接近失速迎角有以下几种方法:
(1)视觉或/及听觉警告:此种方法触发警告的速度通常为高于失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