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a和梗的概念有何异同?

.
从目前中文网络社区的用语习惯、和这两个词语的来源来看,两者意思的核心基本是一致的,只是因为来源不同所以形式上有差别。
neta是日语词「ネタ」的拉丁字母转写,还有个汉字转写是「捏他(它)」,台湾用得较多。「ネタ」最初是「タネ」的倒写,「タネ」是植物的种子的意思,「ネタ」则是指内容的素材、魔术之类的机关、漫才(日本一种类似相声的表演)的话题、菜式的原料之类的意思,共同点就是事物关键性的基础。类似的用法最早追溯到日本江户时代。所以「ネタ」在日本算是日常用语。这种日常用语在日本的网络社区中多数有两种意思。一种是「ネタ」本意的延续,指内容创作物的核心,最常见的两个用法是指漫才中包袱、笑料之类的内容,或者是故事中常见的桥段。而由于故事常见桥段本身就可以用来作为笑料和包袱,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偏向于哪个方面要根据语境来判断。另一种是「ネタバレ」的缩略。「ネタバレ」就是「ネタ」和「バレ」的组词,前者是故事内容的核心之类的意思,后者就是暴露、泄漏的意思。连起来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把故事的核心内容暴露出来。即中文的「泄漏剧情」「透露剧情」,中文网络常见的缩略写法是「剧透」。在中文网络环境下,neta基本上就是用来指桥段和笑料了,作为动词来用,比如「neta了××」的时候通常是指引用了××的内容或者桥段。梗
neta是日语词「ネタ」的拉丁字母转写,还有个汉字转写是「捏他(它)」,台湾用得较多。「ネタ」最初是「タネ」的倒写,「タネ」是植物的种子的意思,「ネタ」则是指内容的素材、魔术之类的机关、漫才(日本一种类似相声的表演)的话题、菜式的原料之类的意思,共同点就是事物关键性的基础。类似的用法最早追溯到日本江户时代。
所以「ネタ」在日本算是日常用语。
这种日常用语在日本的网络社区中多数有两种意思。
一种是「ネタ」本意的延续,指内容创作物的核心,最常见的两个用法是指漫才中包袱、笑料之类的内容,或者是故事中常见的桥段。而由于故事常见桥段本身就可以用来作为笑料和包袱,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偏向于哪个方面要根据语境来判断。
另一种是「ネタバレ」的缩略。「ネタバレ」就是「ネタ」和「バレ」的组词,前者是故事内容的核心之类的意思,后者就是暴露、泄漏的意思。连起来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把故事的核心内容暴露出来。即中文的「泄漏剧情」「透露剧情」,中文网络常见的缩略写法是「剧透」。
在中文网络环境下,neta基本上就是用来指桥段和笑料了,作为动词来用,比如「neta了××」的时候通常是指引用了××的内容或者桥段。
「梗」是「哏」的别字。「哏」可以做形容词,指「有趣」「好笑」的意思,也能做名词指那些逗笑逗乐的内容,引申为笑话、相声表演中的包袱、段落、桥段。这种别字的写法是从台湾传过来的,两个字读音相近,但「梗」字相对常用,而「哏」口语中有,但极少写成书面语,所以有了这种误用。类似的情况还有汉语常用的「屌」(或「」(门中一个小字),因本身是带侮辱性的口语字,少有文字,所以不同辞书对正字有不同看法)和「肏」,在口语中常用,但极少写成文字,因此在网络环境下会用同音的常用字「吊」「刁(叼)」和「操」代替,造成了别字的情况。综上,「neta」和「梗(正字为『哏』)」在中文网络环境下,所指的意思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梗」是「哏」的别字。「哏」可以做形容词,指「有趣」「好笑」的意思,也能做名词指那些逗笑逗乐的内容,引申为笑话、相声表演中的包袱、段落、桥段。这种别字的写法是从台湾传过来的,两个字读音相近,但「梗」字相对常用,而「哏」口语中有,但极少写成书面语,所以有了这种误用。
类似的情况还有汉语常用的「屌」(或「」(门中一个小字),因本身是带侮辱性的口语字,少有文字,所以不同辞书对正字有不同看法)和「肏」,在口语中常用,但极少写成文字,因此在网络环境下会用同音的常用字「吊」「刁(叼)」和「操」代替,造成了别字的情况。
综上,「neta」和「梗(正字为『哏』)」在中文网络环境下,所指的意思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