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首发第一批质量会有差吗?

身为手机行业的知情者,我对手机生产流程颇有了解。然而,关于首发手机的质量,情况颇为复杂,涉及众多影响因素,难以一概而论。或许,我们可将其视为一种“难以言说的玄妙”。
1、研发至量产的漫长过程中,工程机的稳定性会历经层层验证与调试,直至确认无虞方才投产。此过程确实考验耐心与细致。但遗憾的是,有时因前期样本数量有限,某些小概率问题可能未被及时发现,导致大量用户使用后问题集中爆发。此类案例不仅手机行业有,其他行业亦屡见不鲜。
例如,备受关注的特斯拉近期就发布了召回计划,涉及部分国产Model 3和Model Y。在召回范围内的车辆,从驻车状态唤醒时,示廓灯软件初始化参数或发生错误,导致一侧或两侧示廓灯无法点亮。此问题若未经大量用户使用,在前期实难察觉。
手机首发第一批质量会有差吗?-有驾
2、令人意外的是,手机厂商为确保首批产品质量,往往采用生产周期内规格最高的元器件。随着生产技术的日益成熟与良品率的提升,可能会选择性能相当但型号不同(来自不同供应商)的元器件,以实现产品宣传中的功能体验。此举实属正常,因首批产品在生产时均会预留余量。
例如,苹果iPhone 6S系列的芯片事件。当时,为改善供应链产能,苹果采用了双供应商策略,由台积电与三星共同代工A9芯片。然而,有科技媒体指出,因工艺差异,台积电代工的A9芯片在能效上表现更佳,此事使得苹果对双芯片供应商策略持谨慎态度。另一案例为小米3联通版处理器事件。有网友发现,其处理器与官方宣传不符,虽性能相近,但支持的网络制式不同,引发消费者不满。小米后续就此事致歉并提供了解决方案。
手机首发第一批质量会有差吗?-有驾
从消费者视角出发,虽然手机厂商在后续生产中更换元器件对体验影响有限,但难免让人产生被欺瞒之感。因此,期待厂商能在此方面给予消费者明确说明。
3、探究首批量产手机质量问题的根源,主要可归结为两点:
其一,新生产线尚未成熟,如工人熟练度不足、组装零部件未达标准、生产工艺欠成熟等,均可能导致产品质量问题。
其二,众多采用新技术或新硬件的产品,在首批生产时往往问题频发。例如,华为Mate 20系列的绿屏事件,首批使用LG面板的机型出现绿屏现象,华为为此提供退换货服务,并在后续批次中改用京东方屏幕。直至LG面板的绿屏问题得以解决,方才重新采用。同样,iPhone 12系列亦遭遇绿屏问题,苹果认为此属软件问题,承诺在后续系统更新中解决,同时提供退货服务。
手机首发第一批质量会有差吗?-有驾
4、值得注意的是,首批手机的软件问题往往较硬件质量问题更为突出。以苹果为例,每代新iPhone都会伴随新系统大版本的发布,而iOS历代大版本在初期总会出现诸多问题。以iOS 16为例,初期问题包括耗电量增加、部分应用闪退、卡顿发烫及无网络连接等。
更为棘手的是,软件问题随着用户使用的深入而逐渐暴露,且每个人遇到的问题可能各不相同,部分BUG甚至难以复现。软件团队需与用户紧密沟通,追根溯源,定位问题代码。因此,我们不应过分苛责手机厂商在解决BUG方面的速度,这确实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面对首发手机的诱惑与潜在问题,消费者应如何抉择?依我之见,需视个人情况而定。若你不惧问题,追求更优质元器件,那么首发值得一试;倘若你担心首发机型存在问题,且不愿耗费精力与厂商周旋,那么选择观望或许更为明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