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研究五菱宏光MINI EV的电池包后,我深感其在成本与安全性之间取得了微妙的平衡。这款车型根据续航能力分为两种版本:120km和170km,对应的电池电量分别为9.2(或9.3)kWh与13.8(或13.9)kWh。令人瞩目的是,其电池供应来自六大电池企业,包括国轩高科、宁德时代、星恒电源等。
在这些供应商中,国轩高科、宁德时代以及星恒电源所提供的电芯及整包集成参数具有代表性。本次拆解的便是星恒电源电芯版本的短续航车型,其整包集成由华霆动力负责。
揭开电池包的上盖,其内部布局乍看之下显得有些复杂。这种设计颇有些“城中城”的意味,电芯被布置在下箱体的中央,而四周则被高压连接线和器件所环绕。
电芯区域共计包含104个电芯,被分为4列,每列26个。这些电芯以成对的形式构成“模组”,整个电池包则采用了4P26串的成组方案。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电芯直接铺设在箱体底部,采用了CTP技术,这一亮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电芯比能较低的不足。
尽管这种“城中城”设计可能是在特定箱体条件下的一种折衷方案,它确实在机械安全防护方面表现出色。然而,在电气安全方面,裸露的带电体和凌乱的线束让人不禁对其可靠性产生疑虑。此外,手工装配和焊接也影响了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有观点认为,宏光MINI EV在集成效率和生产成本方面或许还有优化的空间。例如,采用模组技术可能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尤其是在已经拥有成熟模组和生产线的情况下。这种方案不仅可能具有成本优势,还能使整个电池包的布局更加简洁。
一些消费者表示,在看到这个电池包的设计后,他们对购买宏光MINI EV产生了顾虑,主要担心的是其安全可靠性。然而,这也许正是售价30万的Model 3与售价3万的宏光MINI EV之间的区别所在。宏光MINI EV无疑给整个电池行业带来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有限的成本预算下,如何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以及,如何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并提升产品的可定制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