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电池片学习笔记(一):傻傻分不清楚的Topcon和HJT

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有时候让人目不暇接。回想2020至2021年间,那时异质结元年口号喊得震天响。只要企业跟异质结沾点边,哪怕厂房还未成形,设备也未开始招标,只要冠以HJT之名,股价便能扶摇直上。然而,自2021年底起,Topcon又异军突起,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近期市场回暖,心情也随之愉悦,于是我决定花些时间深入了解未来可能的电池片技术。至于未来市场和工业界将选择何种技术路线,目前尚难下定论。本系列文章旨在学习和记录,由于我并非专业背景,若有观点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不吝赐教。
高效电池片学习笔记(一):傻傻分不清楚的Topcon和HJT-有驾
Topcon,如今在资本市场上可谓炙手可热。但说实话,真正了解Topcon含义的人又有多少呢?我猜想可能不超过20%。难道Topcon就是简单地在电池片顶部(top)加上某种缩写为con的材料吗?当然不是,Topcon的中文全称为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其英文名中的T代表tunnel(隧穿),O代表oxide(氧化物),P代表passivated(钝化),而con则是contact(接触)的缩写。值得一提的是,Topcon并非全新技术,而是由德国研究机构Fraunhofer于2013年提出的创新性结构。
高效电池片学习笔记(一):傻傻分不清楚的Topcon和HJT-有驾
上图(a)展示的是常见的Pert结构电池片,而图(b)则是Topcon电池片。两者结构相似,但细看之下会发现Topcon在Pert的基础上增加了两层结构。这样的设计显著提升了开路电压,降低了金属电极与硅之间界面处的载流子复合损失,从而提高了电池的转化效率。至于粗体部分所提到的不同制备技术路线,我们留待下次再聊。与Topcon相比,HJT(异质结)电池的历史更为悠久,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其英文全称为Hetero-Junction with Intrinsic Thin-layer,因此市面上的HJT和HIT实际上是同一事物,只是英文缩写不同而已。
高效电池片学习笔记(一):傻傻分不清楚的Topcon和HJT-有驾
从上面的图片可以看出,如果说Topcon电池是Pert结构的改进版,那么异质结电池则与Perc结构截然不同。从本质上讲,异质结电池属于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一种。一个典型的HJT电池以N型硅片为基底,依次镀上i型非晶硅薄膜、P型/N型非晶硅薄膜以及TCO透明导电膜(表面可能再覆盖抗反射膜)。这种上下对称的结构使得硅片受力均匀、不易碎裂,并实现了硅片的薄片化(从170um减至120um)。虽然异质结电池的生产流程简化为仅四步核心流程,但每一步的难度都不容小觑,且与原有技术无直接继承性。这些步骤包括清洗制绒(基本沿用Perc工艺以形成锯齿形表面)、非晶硅镀膜(异质结的核心步骤,用于制备不同类型的非晶硅薄膜并形成钝化效果)、TCO沉积(技术相对成熟,采用RPD和PVD两种技术路线来收集载流子并向电极传输)以及丝网印刷(最后一步,在电池正反面分别制作电极并固化,但低温银浆的使用仍存在门槛和降本空间)。总的来说,异质结电池具有高转化效率、双面发电、制备流程简化以及硅片薄片化等诸多优点。然而,其也面临着设备初始投资高、低温银浆以及透明导电膜中稀有金属铟(In)能否适应大规模量产等挑战。从短期商业化量产和降本进度来看,Topcon似乎略胜一筹;但从理论转化效率上限来看,异质结又略占上风。推动技术进步、实现产业化并最终降低成本,这是每一家光伏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愿我们都能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高效电池片学习笔记(一):傻傻分不清楚的Topcon和HJT-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