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商用车领域也在迎来创新潮流,其中电子后视镜作为新兴装备备受瞩目。自年初GB 15084-2022《机动车辆间接视野装置性能和安装要求》标准发布,并确定于7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电子后视镜的销售与使用得到了法规的认可与支持。
如今,7月已至,我们不妨深入探讨一下,电子后视镜是否真的如传闻中那般实用?
电子后视镜不仅提供了更宽广的视野,还配备了盲区监测功能。简而言之,电子后视镜就是“摄像头与显示屏”的结合体。它取代了传统的车辆两侧后视镜、右方照地镜以及右前方的补盲镜,通过高清摄像头捕捉画面,再经由数字视觉处理系统优化后,清晰呈现在驾驶室两侧A柱的显示屏上。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摄像头并非常规类型。
准确来讲,电子后视镜是一种先进的电子光学系统,被国标GB 15084-2022称为CMS,即Camera Monitor System的缩写。它融合了高清摄像头、数字视觉处理系统、安全系统以及液晶显示器,同时具备了盲区监测与障碍物提示功能。一旦系统检测到潜在危险,会立即通过声光报警方式提醒驾驶员。
电子后视镜的应用带来了诸多优势。首先是视野的显著提升,其配备的多角度、长焦、广角摄像头能够全方位捕捉车辆周边情况,帮助驾驶员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其次,它的风阻更小、油耗更低,相较于传统光学后视镜,预计能节省约1.3%的燃油消耗。
然而,新技术的应用总是伴随着争议与质疑。电子后视镜作为新兴装备,其稳定性与可靠性自然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极端天气下的视野问题、强弱光环境下的显示清晰度,以及显示屏的延迟与稳定性等方面都备受关注。
对于极端天气下的视野问题,电子后视镜通常设计有防雨雪外沿,并配备电加热功能,以确保恶劣天气下的清晰视野。而在强弱光环境下,其显示屏则具备自动调节亮度与强光过滤功能,保证画面的清晰度。
至于显示屏的延迟与稳定性问题,国标已对电子后视镜的性能进行了严格规定,包括延迟时间、帧率等关键指标,以确保其在实际使用中的稳定性。同时,可伸缩折叠的镜臂设计以及严谨的摆锤撞击实验,都极大地提升了电子后视镜的抗损坏能力。
总体来看,电子后视镜以其独特的优势为商用车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它有效解决了传统光学后视镜存在的视野盲区问题,显著提升了行车安全性。尽管如此,高昂的成本仍是其普及之路上的一大障碍。此外,频繁切换视线焦点也可能对驾驶员造成一定的视觉负担。因此,在技术成熟度与成本控制方面,电子后视镜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尽管电子后视镜刚刚获得法规批准,但国内已有不少车型率先进行了装配尝试。这些车型涵盖了重卡、轻卡以及中卡等多个细分领域,展示了电子后视镜在商用车领域的广泛适应性。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不少车型还处于测试阶段,尚未实现量产。不过,随着法规的放开与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装配电子后视镜的新车型问世,共同推动商用车行业向更安全、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编后语:电子后视镜的获批标志着其正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然而,在成本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之前,传统光学后视镜与电子后视镜仍将并存于市场之中。对于广大卡友们而言,传统光学后视镜依旧是一个经济且可靠的选择。(文/张曼琪)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