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导出的“比特率设置”有VBR1次、VBR2次、CBR,三者在输出效果上的优缺比较和最优选择?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比特率,也就是码率的概念。比特率通常以Kbps为单位,表示每秒钟传输的位数。通过这个参数和视频的时长,我们可以轻松计算出视频的大小,具体公式为:视频大小(KB) = 比特率(Kbps) × 时长(s) / 8。
视频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比特率的制约,因为视频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其所包含的信息量。信息越丰富,视频展现出的效果就越接近原始未压缩的视频。然而,无论是流媒体还是本地媒体,带宽和存储空间都是有限的资源。那么,在给定的比特率下,我们能否提升视频质量呢?答案是肯定的,通过采用不同的码率控制模式,我们可以优化码率分配,使相同大小的视频呈现出更加清晰的效果。
最初,人们使用固定比特率(CBR)进行编码,这种方法为每一幅视频画面分配相同的存储空间。但随后发现,不同帧所需要的数据量并不一致。例如,一张单色画面所需的数据量很少(因为编码器会对其进行压缩),而一幅复杂图像则需要更多的数据来保持其清晰度。于是,可变比特率(VBR)编码应运而生。这种编码方式根据画面的复杂度动态调整码率,对于复杂画面使用高码率,而对于简单画面则使用低码率。最终,整个视频的平均码率接近初始设定值。
然而,在编码过程中,很难准确预测如何分配码率,因为编码器无法预知后续画面的复杂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采用了两次编码(2-pass VBR)的方法。第一次编码快速收集数据,第二次编码则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优化。
在实际应用中,如使用pr等编辑软件时,选择哪种编码方式更合适呢?如果码率充足,单次VBR编码通常就能满足需求;而在码率有限的情况下,2-pass VBR则更为合适。至于CBR编码,由于其局限性,我个人并不推荐。对于上传到b站的视频,以前1800Kbps的码率可能不够用(请注意,这是以前b站的码率限制,现在已取消),因此我更倾向于推荐2-pass VBR编码。
值得一提的是,在x264编码器中还有一种更先进的码率控制模式:固定质量模式(CQ或CRF),它能在保持画面质量一致的前提下进行编码。但由于pr不支持这种模式,这里就不做详细介绍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