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托展线,因其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乃托镇而得名,是成昆铁路8个展线中最靠北的一个,列车从这里开启了翻越小相岭的旅途。乃托展线紧邻越西站北侧,易于前往,且露天部分较多,极具观赏性。
宝刀不老
东风型内燃机车,又名“东风1”,是中国内燃机车鼻祖,被车迷们敬称为“老东风”。2014年,听说乃托展线旁的乃托特种水泥厂还有一台仍在使用中的“老东风”,笔者遂来此探访。乘坐K113次列车,到越西已是半夜,车站远离县城,周围群山环抱。列车走后,站台上的路灯随即关闭,伸手不见五指,只见满天繁星点点、密密麻麻。初访成昆线,之前又听闻凉山地区治安条件极差、案件频发的种种传闻,心里不禁直打鼓。事先看卫星地图,水泥厂的专用线就在越西站北面百余米处,便顺着铁轨走入厂区。深夜,院子里自然空无一人,倒是一眼就看到那台传说中的“老东风”停在水泥罐下方。寒风刺骨,没找到地方住宿,笔者只得推开“老东风”司机室的门,蜷在驾驶座上勉强入睡。
半夜三更,走进水泥厂,看到“老东风”(拍摄:张亦航)
凌晨三点多钟,忽然有人推了推笔者:“喂,醒醒!”原来是司机和调车员,有几个水泥罐车到了越西站,他们要出发干活了。见到车上有陌生人,司机虽然惊讶,却也只是简单地询问笔者是干什么的。得知是车迷后,司机便说:“愿意的话,就跟我们去越西站溜一圈吧!”随后“老东风”启机,只听得一阵巨大的轰鸣声,刹那间,周围都被映照成橘红色,半天才反应过来那应该是“老东风”的烟囱在喷火!伴随着一串串极为独特的、高亢而尖利的鸣笛声,“老东风”驶入漆黑的越西站,车灯在夜晚显得格外耀眼,“老东风”的头灯和韶山1、韶山7E一样,呈灰绿色。仅仅十多分钟,“老东风”就牵着水泥罐车回到厂里。半夜起来,倦意未消,车一停稳,司机和调车员们就立马回去睡觉了,只留下笔者一人在司机室里。冬夜的山间,寒气逼人,然而柴油机的余温却弥散了整个司机室,躺在驾驶座上,摩挲着古旧的皮制扶手,顿觉舒适多了。
半夜进入越西站接车的“老东风”(拍摄:张亦航)
终于熬到了天亮,水泥厂的工人三三两两来上班了,司机也来了,准备调车装卸水泥。“老东风”启机的一瞬间,两道浓厚的烟柱猛然窜出烟囱,足有十多米高,宛若冲腾扭转的恶龙,飞舞的身姿逐渐弥散成一片淡蓝色的迷雾,笼罩了小半个厂区,经久不散,气势丝毫不输给蒸汽机车,着实令初见“老东风”的笔者震撼不已!除了车顶的烟囱,启机的时候,“老东风”的车底也在喷吐烟雾,原来,机车下面也有一个排气口,用以排出积油。“老东风”是苏联TE3型内燃机车的仿制品,所用的10L207E型二冲程柴油机也源自TE3所用的2Д100型柴油机,而2Д100型柴油机又仿自美国制造的38D8⅛型柴油机,这种柴油机最早是美国海军用在潜艇上的,颇为独特。
“老东风”启机,气势非凡,堪比蒸汽(拍摄:张亦航)
怒拳挥天(拍摄:张亦航)
烟云蹿出,呈现出龙的形状(拍摄:张亦航)
水泥厂工人养的猫咪,从小在粉尘堆里玩耍,灰头土脸的(拍摄:张亦航)
乃托水泥厂的这台“老东风”车号1885,1970年由大连厂制造,现已服役近50年。因乃托水泥厂原名“宁远水泥厂”,“老东风”的司机室侧面曾用白色油漆涂有“宁远号”的字样,勉强算是一台挂牌车。包过整个前脸的三扇窗户,车身侧面粗大的加强筋,转向架上堆叠的板簧,无不透露着浓郁的“苏联风”。“老东风”曾是成昆线的绝对主力,两台“老东风”二端对二端重联,牵引客、货列车蜿蜒于群山之间的场景堪称一代经典,直到成昆线电气化之后才被韶山3、韶山4等电力机车取代。1885号车是成局硕果仅存的一台“老东风”了,而它的几百个“兄弟”都早已报废、拆解。但这台车的传奇还远不止于此,后来,在20世纪80年代拍摄的一张兰新线哈密站的老照片中,笔者看到一列由“老东风”牵引的客车停在站里,一看车号,竟是1885!从新疆的大漠到川南的深山,这其中经历了怎样的一番故事,只得日后探寻了。
喷吐着浓烟的“老东风”,后面是5620次绿皮小票(拍摄:张亦航)
“老东风”的铭牌(拍摄:张亦航)
“老东风”独特的转向架(拍摄:罗昊琛)
20世纪80年代,停在哈密站的1885号“老东风”(图片来自网络)
“老东风”干活的频率还挺高,平均每天都有一、两次。2010年后,很多企业、地方铁路所属的超期服役的老机车都不再被允许驶入国铁线路,而在成都铁路局,这台“老东风”竟还能进越西站接车,行驶在成昆铁路正线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2016年底,乃托水泥厂对“老东风”重新进行了涂装,此车变成了浅绿色。2017年,成局又给了水泥厂一台东风5,车号1213,“老东风”的活虽然少了很多,但仍不知疲倦地老骥伏枥、发挥余热!
成昆正线上的“老东风”(拍摄:张亦航)
越西站的调车员跨过轨道走向“老东风”,站台上满是等待5620次列车的旅客(拍摄:张亦航)
“老东风”牵引敞车驶出越西站(拍摄:张亦航)
两代“东风”的合影(拍摄:罗昊琛)
展线盘山
水泥厂后门有一个小土坡,爬上去便能饱览乃托展线的全貌。乃托展线大致呈S型,在第二和第三层展线之间,还嵌套着一段螺旋型的线路。展线位于白果、白石岩和越西3站之间,由于山丘的阻隔,看不到白果站。列车冲出隧道,驶上第一层展线,沿着牛日河东岸前行一段之后,再次进入隧道。在大山的“肚子”里转了一个圈后,走水泥厂下方的一座桥跨到牛日河西岸,随后进入展线第二层的白石岩站。车站北侧便是那段螺旋型的线路,几乎全在山洞里,列车转过180度后进入展线第三层,又钻过一个短隧道,就进入越西站。从白果至越西,线路升高196米。
行进在三层展线上的列车,可以明显看出线路的高度差(拍摄:张亦航)
5619次小票车行驶在第一层展线上,第二层展线上的白石岩站中,一列货车停车待避(拍摄:张亦航)
白石岩站(拍摄:张亦航)
行进在第二、三层展线上的列车(拍摄:张亦航)
爬过一个山头,乃托展线的另外半边就出现在眼前,可以看到第一、二层展线(拍摄:张一飞)
第一层展线跨牛日河桥(拍摄:张一飞)
白果站(拍摄:张一飞)
倘若没有成昆铁路,山民们或许一生也不会见到火车(拍摄:罗昊琛)
第一层展线上驶来的军列(拍摄:张亦航)
列车跨过牛日河,桥边就是一处滑坡体(拍摄:张亦航)
乃托展线示意图(翻拍自《成昆铁路画册》,拍摄:刘嘉烨)
越西站,旧称“乃托站”,只有4股道。和成昆线大多数车站一样,越西站是完全开放的,附近村民直接踏着铁轨进出车站,却无人阻拦。越西站没有雨棚,而宾馆就直接开在站台上,退宿之后出门,就能直接上火车!虽然叫“越西站”,却要走近二十公里的盘山公路才能到达越西县城。实际上,铁西站和下普雄站离县城更近,仅有十多公里,但没有公路直通。
驶入越西站的5620次列车(拍摄:张亦航)
一列货车通过白石岩站(拍摄:罗昊琛)
水牛从写着“穿越铁路,注意安全,一站、二看、三通过”字样的石碑前走过(拍摄:张亦航)
大山深处的成昆线(拍摄:张亦航)
飞桥横跨
越西站南面出站后不久,有一座宏伟壮丽的弧形铁路桥,这便是成昆铁路第三高,同时也是第三长的桥梁——铁马大桥。铁马大桥全长882米,共26孔,桥上为单线,最高的17号桥墩达50米。一排粗壮的圆形水泥桥墩如擎天巨手一般托举着桥面,经年累月的风吹雨打,水泥已变成了土黄色,桥墩上留下一道道流水的痕迹,仿佛长者的皱纹,诉说着光辉的历程!
5620次列车驶过铁马大桥(拍摄:张亦航)
T8865次列车驶过铁马大桥(拍摄:张一飞)
群山中的铁马大桥(拍摄:张亦航)
铁马大桥往南,越西、铁西两站之间,越西二号隧道“成都端”洞口上方的混凝土挡墙,紧贴笔直的悬崖直通山顶,上面刻着“凌云壁”三个大字,气势冲天,比大渡河峡谷中的“世上无双壁”和“天下第一柱”更为壮观。
凌云壁(拍摄:张一飞)
乃托展线的第三层穿过一个彝族村寨,寨子中央有座烈士陵园,一座刻有“修建成昆铁路因工牺牲职工陵园”字样的纪念碑几十年来一直静静的俯瞰着往来的列车。像这样的烈士陵园,成昆沿线共有22处,有2100多名铁道兵和勘测设计人员长眠于此。生前,他们用鲜血和汗水铸就辉煌,死后英雄的魂灵依旧守护着成昆铁路。望着缓缓攀爬展线的列车,体悟先辈们创造的工程奇迹,不禁连声赞叹!
烈士纪念陵园(拍摄:张亦航)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