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任意的动感单车选购攻略,我们都会看到类似这样的说法:
“某某款式动感单车,配置了重达16kg的专业级飞轮”
“本款采用了更先进的飞轮结构设计”
为什么动感单车商家会将飞轮的重量作为主要卖点?飞轮的轻重对我们的锻炼效果究竟有多大影响?选购单车,只看飞轮的重量真的就够了吗?本篇将全方位地为大家拆解这些问题。
飞轮是动感单车上最显眼、最重要的部件。在中国台湾地区,动感单车就被直呼为“飞轮”,由此可见飞轮对于动感单车的重要性。
飞轮一般位于动感单车的前侧,相当于自行车前轮的位置,近些年也有一些款式将飞轮后置,但不管位置在哪里,飞轮都是动感单车的核心,不合适的飞轮会对骑行体验产生极大的影响。
图片源自TANGO
动感单车的飞轮,在我们的印象里似乎很陌生,但实际上,飞轮的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普遍,从汽车到工业机械,飞轮的身影随处可见,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自身的惯性来“蓄能”。
汽车引擎上的飞轮
在我们的常识里,汽车的行驶速度是稳定的,但汽车发动机的冲程却不是。发动机的每个气缸都有4个冲程,其中只有1个冲程真正产生了使车轮转动的动力。如果发动机的动力直接作用在车轮上,汽车的车速将不断发生剧烈变化,根本无法平稳行驶。
如果把发动机比作汽车的心脏,那么飞轮就是心脏上的肌肉。汽车飞轮安装在曲轴的动力输出端。当发动机在做功冲程时,带动飞轮转动,而非做功冲程中,飞轮由于其巨大的惯性依然在匀速转动,维持了发动机的持续运转,帮助汽车控制住了车速。
动感单车上的飞轮
类比汽车的话,我们的双腿就像汽车的两个“气缸”,在向下踩动时,为飞轮提供了转动的动力,而在平移和抬腿时,是由已经转动起来的飞轮来带动我们的双腿,保证我们能匀速地骑行。
我们也可以用骑自行车的体验来理解:刚开始骑行需要不断发力踩脚踏,才能慢慢让自行车启动,达到一定速度后,无需多用力,就能维持单车的运行了,这就是惯性的作用。
户外骑行时,惯性的产生主要依赖人和单车的自重,而室内骑行时,依赖的是飞轮的转动。
图片源自网络
惯性的作用是双向的,飞轮一方面在平移和抬腿时依然可以帮助我们的双腿保持速度,另一方面,在比较激烈的站姿骑行中,如果没有飞轮干预,加速过快,我们就会有一脚踏空的错觉。
总之:提供足够大的惯量,保证我们骑行更顺畅,就是飞轮的核心作用。
图片源自网络
此外,飞轮还会和阻力系统配合,模拟公路骑行的不同路况。例如阻力小=下坡,阻力适中=平路骑行,阻力大=上坡,阻力越大,我们感受到的坡度越大。骑行时在不同阻力之间不断切换和跳跃,可以达到间歇性强度训练(HIIT)的效果,而HIIT是公认减脂效率最好的运动方式。
既然明白了飞轮的核心作用是提供惯性,那么就要涉及到下一个问题:惯性的大小由什么决定?也就是我们要解答的第二个问题:
飞轮的惯性I,和它的质量m成正比,和它的半径r的平方成正比;用数学方程表达,则可写成:
I=1/2·mr^2
也就是说,质量m越大,半径r越大的飞轮,惯性越大。好的飞轮,不仅要重,还要大。
图片源自网络
如果飞轮不能提供足够的惯量,我们在骑行时就会遇到以下3个主要问题:
车速波动大,骑行体验差
前面已经讲到,如果飞轮提供的惯量不够大,就无法维持匀速转动。一些飞轮较轻(15kg以下)的单车,在坐姿骑行时勉强可以保持匀速,但一旦进入站姿骑行阶段,就会变成“半圈快、半圈慢”。
同时,动感单车是需要配合阻力的变化进行骑行的,如果飞轮没有提供足够的惯性,当阻力增加或减小时,飞轮转动的速度改变会比较猛烈。
以上两种情况,都会造成膝关节猛然间承压,或猛然被拉动。换言之,更大更重的飞轮能提供足够缓冲,保护我们的膝关节。
失去“onthebeat”的锻炼加成
动感单车的一大优势是伴随音乐骑行。音乐的存在不仅能对抗无聊,还实实在在地给锻炼加了“BUFF”。
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无音乐两种教学环境下,学生在心率、运动距离、主观用力感和锻炼情绪测评量表的测试及测评指标都具有显著性差异。在有音乐干预时,学生的体能恢复效果较为显著,锻炼情绪较为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投入程度明显增加。
《基于音乐环境的体育课程教学设计研究——以动感单车为例》
在实际骑行训练中,如果飞轮没有提供足够大的惯性,骑行速度忽快忽慢。除了影响骑行体验以外,也让我们难以维持节奏,失去了“onthebeat”带来的BUFF。
飞轮过轻,影响车身稳定
飞轮是动感单车的动力核心,也是单车的重量主体,影响骑行稳固性的因子主要是车体尺寸的大小和车身自重的多少,一些单车的商家把单车重量轻和占地面积小作为卖点,吸引居家空间紧张的骑行用户。但是如果因此牺牲了一部分稳固性,既有骑行过程中摔倒的风险,也不利于冲刺、爬坡、间歇的骑行技巧运用。
图片源自网络
市面上飞轮的主流规格如下:
关于飞轮重量的选择,并没有统一的算法或标准,如果有条件的话,建议选购前亲自体验一下单车,看看坐姿与站姿骑行时,飞轮能否帮你控制住骑行的速度。尤其是站姿骑行时,加上了我们自身体重的影响,对飞轮的要求会更高。
鉴于人与人之间体重的差异很大,如果是多位家庭成员使用,最好选择15kg以上的飞轮。
不可忽略的是,同样重量下,尺寸越大,惯量越大,飞轮越稳。所以如果重量差不多的两辆单车摆在面前,首选飞轮更大的那辆。
关于飞轮的尺寸同样没有统一的算法或标准,但按照材质的密度,达到15kg以上的重量时,飞轮的直径一般也超过了40cm,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飞轮的材质。
市面上的动感单车飞轮主要有3种材质:
不难看出,能保证使用体验和寿命的,只有全金属飞轮,和全金属+铝合金外圈的高端单车。铁皮+水泥的单车虽然价格低廉,但使用体验差,寿命短。
从外观上来看,裸露飞轮的材质最好辨别,对照表中样图即可。但如果遇到全包裹造型、看不出材质、同时价格又非常低廉的磁阻单车,就需要加个小心。最好先在网络上搜索一下售后情况,看看是否有转速不均、使用不久便出现摩擦声的现象,如果有,说明商家很可能在飞轮上偷工减料。
一些商家喜欢宣传飞轮前置或后置带来的训练效果更好,实际上,在飞轮重量和尺寸相近的情况下,前置和后置,对骑行体验和训练效果并没有决定性的影响。但会带来车架设计和使用体验上的不同:
1.三角形承重vsV字形承重
左:典型的后置飞轮单车右:典型的前置飞轮单车图片源自网络
从图上可以看出,前置飞轮的单车,车架从侧面看是一个三角形结构,支撑点较多,而后置飞轮的单车整体呈V字形结构,支撑点较少,也因此对承重设计和材料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稳固性更好的前置飞轮依然是大多数品牌的选择。
2.车身长度
飞轮前置时,单车的扶手与飞轮在同一垂直线上,单车的总体长度为扶手到坐垫的距离;飞轮后置时,飞轮通常会超出坐垫一部分,让整车的长度加长。
3.部件灵敏度
飞轮前置时,阻力旋钮与飞轮距离较近,连接部件短,反应更灵敏且不易坏;飞轮后置时,阻力旋钮(或扳手)距离飞轮较远,连接部件要穿过车架,反应稍慢。同时,连接部件变长,对设计和用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稍有不合理,就会增加部件损坏的几率。
在进行动感单车选购时,商家会有意无意地突出一些信息,并隐藏一些我们应该了解的判断标准,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条:
1.只强调重量,忽略了尺寸
从前面的惯量计算公式I=1/2·mr^2可知,影响惯量的除了重量,还有飞轮的尺寸。同样重量下,更大的飞轮转动更稳。
而且,如果商家强调自己的飞轮很重,但体积却很小,那几乎可以确定是虚标了。这也许是商家只宣传飞轮重量的原因。毕竟,重量可以虚标,但尺寸却是肉眼可见的。通常建议飞轮直径不小于40cm。
2.暗示飞轮和训练强度有密切关系
一些商家在宣传时,喜欢强调自己的单车飞轮重达XXkg,训练效果好。其实,飞轮所提供的是稳定、顺畅的骑行体验,而不是强度,只要能保证我们在站姿高强度骑行时不要出现忽快忽慢的情况,就是一个合格的飞轮了。
当然,飞轮和锻炼强度也不是毫无关系,惯量大的飞轮不仅转起来稳,停着的时候也很稳,因此飞轮越重越大,启动的时候就越费劲,但是过了启动阶段后,锻炼的强度主要依靠阻力的调节,而不是飞轮的自重了。
所以,15kg以上,直径40cm以上的飞轮,已经可以适配绝大多数家庭骑行的需要。也推荐大家选购前先在体验店、或者已经拥有同款单车的朋友家里先试骑一下,再考虑购买。
3.暗示女性不宜购买12kg以上的飞轮
12kg以下的飞轮最多让我们在坐姿骑行时勉强维持匀速,站姿骑行就会变成“忽快忽慢”。而考虑到站姿骑行的阻力可以达到坐姿骑行的2倍,一辆能保障匀速站姿骑行的单车,才能保障我们的减脂效率。
选购动感单车时,飞轮最好符合以下条件:
为了避免踩坑,还有以下补充:
有关飞轮的知识和选购要点就说到这里。动感单车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各个部件的工艺创新、技术创新和智能化程度日新月异,也使得我们在购买上有了更多的选择,我们会将这些知识点一一拆解,帮助大家选购一台最适合自己的单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