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p13结构和其他结构的差别
聊聊选车心得,UNI-Z车主的视角看P2与P3的混动结构差异
之前看到有些网友讨论,对P2结构持有观点。作为一名UNI-Z车主,我觉得有必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我不会因为自己是车主就盲目推崇UNI-Z,而是正视每一款车的优缺点。今天,就结合我当时的选车经历,来和大家聊聊P2和P3结构的差异,以及我为什么选择了UNI-Z。
首先,简单说说P2结构。它的一个明显缺点就是传动损耗。P2电机位于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导致动力传输要经过一堆齿轮,自然会有些损耗。这就好比能量传递过程中的“摩擦”,导致效率降低,耗电增加。
但是,P2结构也有它的好处。通过利用变速箱的档位,P2结构能够增加电机的使用范围。像P3电机,因为没有变速箱的帮助,想要达到更高的速度可能需要提高电机的最大转速,这样不仅增加成本,高转速时的电耗也会增加。所以,虽然P3结构的车可能更省油,但普遍极速不高。
现在,让我们看看P13结构的UNI-Z和其他车辆的比较。像同事的本田混动和唐1.5T DM-i等采用P13结构的车辆,极速都设定在180km/h。而采用P2结构的车辆,如欧尚Z6、UNI-K等,极速可以达到200km/h甚至更高。这是因为多档位的设计可以增加引擎可介入驱动的速度区间。虽然这样会增加油耗,但在动力和极速上有所牺牲。这种结构更适合高速路况和对动力有更高需求的地方。考虑到欧美国家的道路平均时速远高于我国,尤其是德国的不限速公路,P2结构更能适应这种需求。
关于P2结构的一个疑问是:电机离发动机那么近,会不会受到很高的热辐射?这对电机的效率和散热系统是否会有影响?这确实是我个人的疑问,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验来解答。
回到UNI-Z的P13结构。P1电机主要负责发电,不直接参与驱动。重点是P3电机,它的效率更高,因为少了经过变速箱的传动损耗。因此,UNI-Z的系统策略是:电机为主,引擎为辅。在高速巡航时,引擎才会介入驱动。这样的设计加上蓝鲸发动机和扁线电机,让UNI-Z在市区行驶时非常省油。但在高速路段,因为没有利用变速箱的档位,后段动力可能不如P2结构的车辆。
总的来说,没有完美的车,每款车都有自己的长处。我考虑到自己的需求——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市区低速行驶,所以选择了更适合市区的UNI-Z。虽然偶尔需要跑高速,但UNI-Z的表现也完全够用。对我来说,它的优点远大于缺点。
聊聊选车心得,UNI-Z车主的视角看P2与P3的混动结构差异
之前看到有些网友讨论,对P2结构持有观点。作为一名UNI-Z车主,我觉得有必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我不会因为自己是车主就盲目推崇UNI-Z,而是正视每一款车的优缺点。今天,就结合我当时的选车经历,来和大家聊聊P2和P3结构的差异,以及我为什么选择了UNI-Z。
首先,简单说说P2结构。它的一个明显缺点就是传动损耗。P2电机位于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导致动力传输要经过一堆齿轮,自然会有些损耗。这就好比能量传递过程中的“摩擦”,导致效率降低,耗电增加。
但是,P2结构也有它的好处。通过利用变速箱的档位,P2结构能够增加电机的使用范围。像P3电机,因为没有变速箱的帮助,想要达到更高的速度可能需要提高电机的最大转速,这样不仅增加成本,高转速时的电耗也会增加。所以,虽然P3结构的车可能更省油,但普遍极速不高。
现在,让我们看看P13结构的UNI-Z和其他车辆的比较。像同事的本田混动和唐1.5T DM-i等采用P13结构的车辆,极速都设定在180km/h。而采用P2结构的车辆,如欧尚Z6、UNI-K等,极速可以达到200km/h甚至更高。这是因为多档位的设计可以增加引擎可介入驱动的速度区间。虽然这样会增加油耗,但在动力和极速上有所牺牲。这种结构更适合高速路况和对动力有更高需求的地方。考虑到欧美国家的道路平均时速远高于我国,尤其是德国的不限速公路,P2结构更能适应这种需求。
关于P2结构的一个疑问是:电机离发动机那么近,会不会受到很高的热辐射?这对电机的效率和散热系统是否会有影响?这确实是我个人的疑问,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验来解答。
回到UNI-Z的P13结构。P1电机主要负责发电,不直接参与驱动。重点是P3电机,它的效率更高,因为少了经过变速箱的传动损耗。因此,UNI-Z的系统策略是:电机为主,引擎为辅。在高速巡航时,引擎才会介入驱动。这样的设计加上蓝鲸发动机和扁线电机,让UNI-Z在市区行驶时非常省油。但在高速路段,因为没有利用变速箱的档位,后段动力可能不如P2结构的车辆。
总的来说,没有完美的车,每款车都有自己的长处。我考虑到自己的需求——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市区低速行驶,所以选择了更适合市区的UNI-Z。虽然偶尔需要跑高速,但UNI-Z的表现也完全够用。对我来说,它的优点远大于缺点。

唐
02‑17
暂无评论内容
来发布第一条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