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尼赛思中国4年亏30亿,员工不买单,韩系豪车为何难破“寒流”

【导语】

2025年,韩系豪华品牌捷尼赛思在华销量定格在1328辆,仅为奔驰同期销量的0.2%。这个曾豪掷71万元单车营销费、号称“韩国宾利”的品牌,4年间累计亏损超30亿元,甚至自家员工都拒绝购买。这场溃败背后,是韩系豪车在中国市场的三重致命伤。

捷尼赛思中国4年亏30亿,员工不买单,韩系豪车为何难破“寒流”-有驾

一、品牌认知困境:从“无人机秀”到“山寨宾利”

1. 先天基因缺陷

捷尼赛思2015年从现代集团独立,缺乏奔驰(138年)、宝马(108年)等百年品牌的历史积淀。其盾型车标与宾利相似度达78%,导致北上广深超60%消费者误认为“山寨货”,品牌认知度不足3%(BBA超95%)。

2. 文化认同缺失

韩国汽车工业崛起于性价比时代,难以支撑豪华溢价。调研显示,中国消费者对“韩系豪华”的信任度仅为德系的17%、日系的23%。

3. 内部信心崩塌

2023年内部文件披露,中国区员工购车比例不足0.5%,销售顾问更倾向于推荐BBA,“自己人都不买”成最大讽刺。

二、渠道服务崩坏:19家门店的“贵族病”

1. 渠道荒漠化

截至2025年,捷尼赛思全国仅19家门店(奔驰超600家),成都车主维修需驱车300公里至重庆,耗时5天以上。

2. 售后成本畸高

GV80更换大灯总成费用达3.2万元,比奥迪Q7贵40%,且配件等待周期长达45天。

3. 直营模式陷阱

采用“城市展厅+代理”混合模式,重庆某店因亏损从核心商圈迁至汽配城,暴露渠道体系脆弱性。

三、产品策略错位:配置傲慢与电动化迟滞

1. “高价低配”遭反噬

GV70入门款定价30万元却缺失360影像、真皮座椅,对比宝马X3标配L2级智驾,配置性价比落后20%。

2. 设计语言水土不服

标志性“并行双线”大灯在90后群体中认可度仅12%,远低于蔚来ET7的极简设计(认可度68%)。

3. 电动化全面溃败

首款纯电GV60续航仅451公里(Model Y长续航版594公里),智驾系统落后小鹏P7两代,上市两月销量70辆,不及比亚迪汉单店周销量。

四、全球困局启示:非独中国之殇

1. 北美市场遇冷

2024年捷尼赛思美国销量7.5万辆,仅为雷克萨斯(35万辆)的21%,在豪车市场排名第12位。

2. 欧洲市场边缘化

德国市场年销量不足2000辆,不及保时捷Taycan单月销量,充电网络覆盖率仅为BBA的15%。

3. 根源性缺陷

现代集团2025年财报显示,捷尼赛思全球平均单车研发投入仅为BBA的60%,技术护城河薄弱。

【结语】

捷尼赛思的败退,本质是工业文化、服务体系与技术实力的系统性坍塌。当中国消费者早已跨越“唯品牌论”阶段,当蔚来、理想用本土化创新重新定义豪华,缺乏核心技术、文化认同与用户敬畏的“伪豪华”终将出局。这场败局给所有外来豪车的启示是:在中国市场,没有真功夫的“宾利梦”,终将破碎于时代的车轮之下。

声明:本文素材取材于网络,若有不实之处,请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