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半年燃油车销量TOP20出炉,长安汽车两车型上榜,表现亮眼

最近,一份所谓的“2025年上半年燃油车销量TOP20”榜单在网上流传开来,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讨论。

乍一看,这份榜单里有值得咱们高兴的事儿,长安汽车的两款明星车型,CS75PLUS和逸动,都成功上榜了。

特别是长安CS75PLUS,以超过8万辆的成绩排在第11名,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

按理说,能在合资品牌常年霸占的榜单里,看到咱们国产品牌的身影,而且还不止一个,这绝对是长脸的事。

2025上半年燃油车销量TOP20出炉,长安汽车两车型上榜,表现亮眼-有驾

可是,很多人仔细看完整个榜单和分析之后,心里的那点兴奋劲儿很快就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五味杂陈的感觉,甚至还有点担忧。

这究竟是国产燃油车迎来了春天,还是这阵风光背后,其实是秋天的萧瑟呢?

我们不妨把这张榜单摊开来,像普通老百姓看热闹一样,好好琢磨琢磨。

榜单上总共20个位置,大众、丰田、本田这几家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合资品牌,就像班里的学霸一样,一下子就占了16个名额。

朗逸、凯美瑞、雅阁、CR-V这些老面孔,依然稳稳地坐在前排。

而咱们的国产品牌,总共就挤进去了四个,分别是长安的CS75PLUS和逸动,还有吉利的星越L和星瑞。

这个场面确实让人觉得,咱们的国产车虽然取得了突破,但整体来看,在燃油车这个传统战场上,依然是少数派,面对的竞争压力非常巨大。

这就像一场拔河比赛,对面站着十几个壮汉,我们这边只有四个人拼尽了全力,虽然把绳子往我们这边拉动了一点,但要想赢下整场比赛,难度可想而知。

要理解为什么大家会有这种喜忧参半的心情,光看榜单上的排名和销量是不够的,我们得看看榜单背后,整个汽车市场正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巨变。

首先,一个最根本的变化就是,买燃油车的人确实在变少。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不久前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燃油车的销量跟去年同期相比,又下降了8.7%。

与此同时,另一个数据更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接近48%了。

这个“渗透率”说白了,就是现在每100个买新车的人里,有将近48个人选择的是新能源车,包括纯电动、插电混动和增程式。

这意味着,燃油车市场的这块大蛋糕,不仅没有变大,反而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新能源车切走了一大半。

市场小了,竞争自然就更激烈了。

其次,那些合资品牌也不是吃素的。

眼看着市场份额被新能源车抢走,他们也急了。

为了保住自己的地盘,他们现在能用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降价。

2025上半年燃油车销量TOP20出炉,长安汽车两车型上榜,表现亮眼-有驾

以前买个大众途观L或者本田CR-V,价格都挺坚挺的,现在你去4S店问问,优惠四五万都算是常规操作了。

他们通过大幅度的降价,来吸引那些还在犹豫的消费者,试图在越来越小的燃油车市场里多抢一点份额。

这就导致了整个燃油车市场陷入了一场残酷的“价格战”。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都往下走,而且竞争对手还在拼命降价的情况下,长安汽车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非常不容易。

那么,长安的CS75PLUS和逸动,究竟是靠什么在这样艰难的环境里杀出一条血路的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咱们老百姓最认可的四个字:物美价廉。

或者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性价比”做到了极致。

就拿CS75PLUS来说,十万出头的价格,就能给你一台2.0T涡轮增压发动机,配上成熟可靠的爱信8速自动变速箱。

你拿着同样的预算,去合资品牌的店里看,这个价位最多只能买到1.5T的发动机,变速箱可能还是双离合的。

再看长安逸动,价格更是亲民,六七万块钱就能拿下,油耗不高,车里的内饰还给你配上了很有科技感的双联大屏。

而同价位的合资车,比如日产的轩逸经典款,可能还是个塑料方向盘,中控台只有一个简单的收音机。

这种实实在在的配置差异,让很多预算有限,又追求实用的消费者,最终选择了国产品牌。

但是,这种主打“性价比”的策略,虽然短期内效果显著,却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它的护城河,其实就是价格。

一旦竞争对手也开始不计成本地降价,这个优势可能就会瞬间消失。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丰田为了抢市场,把混动版的卡罗拉价格降到了9万块钱,那它省油的优势就会对逸动形成巨大的冲击。

又或者,比亚迪的秦PLUS插电混动车型,价格如果进一步下探到8万以内,那它既能用电又能用油、还能上绿牌的优势,对同价位的纯燃油车来说,几乎是碾压性的。

所以说,长安现在依靠价格优势换来的市场,其实并不稳固。

我们再看看榜单上的另外两位国产选手,吉利的星越L和星瑞。

2025上半年燃油车销量TOP20出炉,长安汽车两车型上榜,表现亮眼-有驾

吉利的打法比长安又进了一步,它不光讲性价比,还给你讲“技术”和“品质”。

星越L之所以能卖得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一直在宣传自己用了沃尔沃的技术,比如那台2.0T的发动机和爱信8AT的动力组合,还有沃尔沃参与调校的底盘。

在外观和内饰设计上,也向更高级别的豪华车看齐,给人的感觉很上档次。

星瑞更是直接打出了“搭载沃尔沃T4同款发动机”的旗号,吸引了很多看重动力性能的年轻人。

这种借力打力的做法非常聪明,但它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对沃尔沃技术的依赖性比较强。

当这种技术不再新鲜,或者说当消费者对这种宣传不再感冒时,它的吸引力还能保持多久,这是个未知数。

综合来看,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大家对这份榜单感到复杂了。

国产燃油车现在这种“加量不加价”甚至“降价增配”的模式,像极了商场里的“清仓大甩卖”。

东西是好东西,价格也确实便宜,但总给人一种这是最后辉煌的感觉。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汽车作为一种消费品,它的“面子”属性正在发生变化。

在五年前或者十年前,谁家买了一台热门的合资B级车,那在亲戚朋友面前是很有面子的事。

但现在,时代变了,当邻居朋友们都在讨论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百公里加速几秒的时候,你新买的一台燃油车,似乎已经很难成为炫耀的资本了。

当这种社交属性逐渐从燃油车上剥离,单纯依靠性价比,是很难长久维持高销量的。

最后,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

按照国家的规划,到2027年左右,更严格的“国七”排放标准就要实施了。

要研发一台能够满足新标准的燃油发动机,所需要的投入是巨大的,可能需要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资金。

对于大众、丰田这样财大气粗的跨国巨头来说,他们或许还能承受,或者他们可以用成熟的混动技术来过渡。

但对于我们的国产品牌来说,把这么多钱投入到一个注定要萎缩的市场里,真的划算吗?

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所以,一个可以预见的未来是,大多数国产品牌会逐渐放弃在纯燃油车上的 дальнейший研发,把所有的精力和资源都投入到更有前景的插电混动、增程式和纯电动汽车上。

到那个时候,这张燃油车的销量榜单上,还能看到几个咱们自己的品牌,就真的不好说了。

所以,CS75PLUS和逸动今天的这份成绩单,我们当然要为它鼓掌,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很可能是属于国产纯燃油车的,最后一段高光时刻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