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赛道火热,福耀玻璃赚得多,幕后企业成赢家

你有没有发现,每当一种新鲜事物横空出世,似乎总有一群人一窝蜂往里扎,但最后真正满载而归的,未必是最先冲进去的人,而是那些在旁边默默“递水”的角色?

新能源赛道火热,福耀玻璃赚得多,幕后企业成赢家-有驾

说真的,这问题咱还真得嘀咕两句。

新能源车这几年火得上天入地,网上段子调侃“你家长辈不买电车都不好意思开口聊天”,谁能想到,风头最劲的,居然不是造车的主角,而是——你猜?说白了,就是那些给车企“铺路搭桥”的配套企业。

你以为新能源赛道冠军一定是销量爆棚的某电车品牌,结果一查财报,赫然看到福耀玻璃稳坐“隐形赢家”头把交椅。

这画风,和咱们熟知的淘金故事是不是有点像?

大批人闹哄哄跑去找金矿,挖呀挖,折腾一圈,回头一看——发财的不是在矿洞里挥汗如雨的,反倒是一旁觉得“人来人往,生意好做”的卖铲子、卖牛仔裤的小商贩。

这桥段不新鲜,但每次品起来都让人乐呵且略带心塞,毕竟咱谁不想做那个“卖铲子的”呢?

新能源行业爆发,电车销量噌噌往上涨。

福耀玻璃作为贴地运行的“幕后大佬”,不显山不露水把玻璃卖得满世界飞。

刚看完它2024年上半年的成绩单,老实说只想感叹一句:别人拼命做主角,结果他在边上数钱数到手软。

你瞅瞅,人家半年赚了214.47亿营业收入,净利润高达48.05亿,增长那幅度让多少号称“科技创新”的造车新势力都只能羡慕流口水。

到底怎么回事?

问题来了,新能源车厂商们忙得团团转,拼技术、卷价格、拼服务,连广告词都快编到天花乱坠,可真正把钱带回家的,有时候还真不是他们。

新能源赛道火热,福耀玻璃赚得多,幕后企业成赢家-有驾

为什么造玻璃的会成了赢家?

咱得仔细扒一扒福耀的故事,不然真容易被表面的热闹给糊弄了。

其实福耀的赚钱方法不像头部车企那样:左手市场,右手技术突破,时不时来点刷屏广告。

它卖的是所有车企都绕不开、又几乎没人能挑战的刚需产品——汽车玻璃。

产业的本质,是个寡头,门槛高。

说你能造电车,市面上能凑一大堆想分羹的公司,但汽车玻璃的核心技术含量与产能壁垒,让你有钱未必能进。

数据给得很扎实:福耀全球市场份额36%。

照这算法,十台车里有三六台配的就是它家的玻璃。

你造多少车,卖得多卖得少,都绕不开它。

这就像你开饭馆,米都是跟固定的供应商买,整条街都在等你供货,说不定你还得排队。

如果把新能源车的发展比作一场“全民淘金”,福耀玻璃俨然就是那个货源稳定,客户庞大的牛仔裤大王。

“你们去金矿吧,我就在入口等你。”

再说,2024年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汽车产销量均大幅增长,新能源贡献最大,已经占新车总销量近一半。

你说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单车用玻璃量有区别吗?

答案很明显。

新能源车需要更多的玻璃,技术含量更高。

新能源赛道火热,福耀玻璃赚得多,幕后企业成赢家-有驾

从简单的车窗玻璃进化到如今多层复合、智能调光、隔音降噪,甚至集成了信息显示的“高附加值玻璃”。

你买新能源,等于买了比以前高端更多的玻璃,厂商直接把利润送到配套企业手里。

这就跟你买新手机,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摄像头,但最后赚翻的可能是提供镜头模组的公司。

福耀玻璃自身的高附加值产品占比还在前进,2024年又提升了4.81个百分点。

有网友调侃说“你造车再厉害,最终都要装上福耀的玻璃”,这话真不假。

造车企业们忙着各自打擂台,谁家车跑得快,谁家智能化高,卷得昏天黑地。

但说到利润分配,无论你多牛,福耀都是那个必须分一杯羹的人。

而且还有一个有趣的点,上半年福耀还收了6亿的汇兑收益。

什么叫汇兑收益?

简单说,兑美元等外币的时候赚了钱。

去年这块是个亏项,今年摇身一变就成了大红包,净利润一下子多了将近6个亿。

就算把这块扔了,公司盈利增速还20%左右,真让人佩服。

再对比下游的电动车企,排队拼杀,价格战一波接一波,高管们每天操心销量、服务、运营、研发成本。

有些还时不时曝出亏损、“送车求留人”的尴尬消息。

咱们乐观一点,电动车发展方向没错,产业未来还广阔。

但当前的格局就很真实——整车“杀红眼”,供应链有的时候过得倒挺滋润。

福耀玻璃这种“门槛高+刚需”的小圈子,中短期看起来就是不怕卷、不用怕抢、不怕亏。

外面怎么闹,对它来说影响是“你们多买点车,我多赚点钱”。

说到这儿,不免替那些拼尽全力造车的新势力心里发堵。

高举高打,号称要引领产业升级,最后却发现关键配件环节的利润空间比整车厂大得多。

难怪那么多投资圈大佬都喜欢找“卖铲子的”,而不是做淘金者头牌。

一句话,行业正循环之下,赚取“独食”的可是有技术、有壁垒、有底气的企业。

当然,咱不在这里帮福耀吹票,毕竟投资这种事儿,有人欢喜有人忧。

你如果是“持有者”,企业分红做得漂亮,业绩也稳,日子好过。

但真要赶潮流杀进来买股票,还是得多留点心,别把一时风头当成稳赚不赔的定律。

毕竟风口产业也有阴雨天,行业利好的同时风险还在。

谁保证市场不会下滑,或是突然来个政策变化呢?

这年代,什么鬼故事都会有。

眼下福耀玻璃的格局目前看还稳如老狗——产业寡头,定价权强,客户粘性高。

车企造不造得出钱不钱,终归离不开它的玻璃,而高端玻璃需求只会更旺。

谁还敢说它不是隐形王者?

话至此,咱真得再强调一遍,不是让大家一股脑冲进去买,在资本市场摸爬滚打一圈,老道的人都明白:持有与买入,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有时候最好的买点,恰恰是大家都觉得“这公司完蛋了”的时刻。

企业位置不同,策略自然各异。

玻璃的世界,看着寡淡,其实暗流涌动。

新能源热潮还远没到头,“卖铲子的”企业对还是错,还得等时间给答案。

咱们回头想一想,身边那些波澜壮阔的行业里,真正躺赢的,往往不是正面厮杀的主角,而是控制着行业命脉的小配件、大环节。

你说,如果有机会,你会做淘金者,还是更愿意做“递水人”?

说到底,今天这个故事,就是想让大家思考:在火爆的行业浪潮中,主角和配角到底谁才是最终赢家?

你怎么看,欢迎一起来聊聊!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