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国庆长假后的第二天,2026款吉利星愿就搞出个大新闻,限时权益价6.58万元起,加量不加价,这波操作直接让友商们坐立难安。你说,平时车企打价格战都小心翼翼,吉利星愿直接给了个重拳,市场竞争又要热闹起来了。
我前几天去4S店的时候,销售小张跟我吐槽:这车卖得太火,供应链跟不上,电池和芯片都是抢着供的。 说实话,这样的热销背后,不是车型神话,而是供应链磨合的胜利。宁德时代的电芯在里面撑腰,保证了稳定性和快速补货,估计这也是星愿能保持连续四个月销量破4万、9月5万+破纪录的关键因素之一。你会说,4万台一个月听起来厉害,可放到整个自主品牌市场,和哈弗、长安这些老牌比,真有那么大优势吗?哈弗H6一辆月销十万算真巨头,但星愿从2024年上市到能迅速抢占35万辆的市场(1-9月累计,样本不算大),这个成长速度,已经不容忽视。
讲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前几天朋友在用星愿,他跟我说,这车开起来挺顺滑的,特别是那个多连杆后悬,对比我之前开的SUV,底盘稳多了,转弯也不晃。我当时没细想,后来翻了下笔记发现,2026款星愿带的多连杆后悬架,其实是吉利在底盘调校上的一小步,但对实操体验来说是一大步。因为同价位的竞品,比如某某品牌的紧凑型SUV,后悬还是扭力梁这种结构,成本低,调教难度不大,但操控感和舒适度不及多连杆明显。这里就是研发投入和供应链配合的体现,别看多连杆贵点,宁德时代电芯也贵,这车整体装配下来,成本没想象中低。
这让我想到,研发和供应链其实就像做饭,研发是厨师想出好菜谱,供应链就是买食材,食材要新鲜、供应又要及时,否则厨师再厉害也做不出成菜。吉利这次在供应链上明显用了功夫,尤其是新能源电池采购和整车装配的协调,确保了既有高品质又能按时出货。反观一些竞品,动不动就因为缺芯或者电池产能不足,车子交付延期,销量也跟着打折扣。
老实说,这么高频更新颜色和版本的操作,我有点小嫌麻烦。就拿新增的可可米和香颂紫这两个颜色来说,年轻消费者喜欢新鲜,颜色新奇肯定加分,但4S店能不能同时备货,这得看各地库存策略和供应链灵活度。曾经听一个修理工说,颜色多了,维修和配件管理就麻烦很多,特别是喷漆和备件库存。虽然我没亲眼见过,不过这点确实常被厂家忽视,用户维权时最敏感。所以,颜色虽多,但能不能持久维持品质,这段先按下不表。
话题跳转,有人会问,这车电池实际续航410公里,够用吗?我自己试驾过,市区通勤OK的。但要是我脱离城市出个远门,毕竟要考虑不是理想状态下的续航。电池寿命和后续保值率呢?粗略心算,吉利这款车百公里电费成本大概几块钱,保养费用也相对低廉,综合下来在同价位新能源领域,还是挺划算的。跟蔚来或特斯拉相比,虽然科技感没那么强,甚至性能没那么爆,但实用性和性价比,的确很适合预算有限的年轻人和家庭。
拿这个对比再说,有同事之前买了广汽传祺GS4新能源,朋友看过车之后抱怨,说这价位配置差不多,但体验完全不同,星愿底盘更稳,车机更流畅。这里面我觉得一个细节值得一提,吉利用的Flyme Auto车机系统,相比其他自主品牌量产系统,细节流畅度确实更好,互联体验更贴近用户日常操作惯,这点是研发投入显现的地方。虽然我之前没那么肯定,但现在看来,车机系统真的不能小看,直接影响用户粘性。
自我纠正一下,前面我说销量和供应链配合是星愿热销主因,有点片面,细分市场的消费者心理同样起到了作用。现在的年轻一族,更喜欢拥有感强、设计时尚、且价格透明的产品。吉利这次还推出了STAR限定版,主打个性和科技感,这也是应对市场对差异化的需求。消费者心理战,也是研发和供应链没法直接管的部分,是市场营销和产品规划的结合。
说到这里,忽然想到销售说的一句话,车便宜了,可服务却不能打折,买车是买体验,这玩意纸上谈兵没用。这让我有些感触,后台供应链顺畅和研发调校只是基础,能不能让消费者真正感受到用车轻松和服务贴心,才是能不能锁定客群的关键。以星愿为例,它的前备厢70L容量,从用户角度看,是个细节,但出门买菜或者拉点大件东西,这容量完全够用,同价位竞品经常就是个小盲盒。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不少朋友开星愿出游的合影背后,硬是塞满了装备,车子实用性确实高。
最后一个问题抛给大家,你会不会因为一个新颜色或者续航小幅提升,去换国产品牌的这类紧凑型SUV?这东西不是纯数字游戏,更多是日常体验出来的感觉。说不定哪天这台吉利星愿续航表现又撑起来时,你的换车计划又得重新考虑了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