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最热闹的事,莫过于小米了。
那台叫SU7的轿跑刚掀起一阵风暴,让无数人一边喊着“真香”一边排着长队等车,这热度还没降下来,小米的另一张牌就悄悄地被掀开了。
网上流传出一些盖着伪装布的汽车照片,据说这就是小米的第二款车,一台大块头的SUV,内部代号“昆仑”。
这消息一出来,大家又炸开锅了。
这回小米不玩速度了,改走家庭路线,要做一台能坐六个人的增程式SUV。
这就像一个刚跑完百米冲刺的运动员,转头就去参加家庭亲子运动会了,跨度可真不小。
很多人心里都在犯嘀咕:小米这步棋走得对吗?
这台叫“昆仑”的大家伙,到底能不能复制SU7的成功,在已经挤得水泄不通的家庭SUV市场里,再杀出一条血路来呢?
咱们先来看看这台车到底长什么样,为什么要做成这个样子。
从那些不太清晰的谍照上看,这台“昆仑”跟秀气流畅的SU7完全是两种风格。
它整个车身看起来方方正正的,车顶很高,线条很硬朗,有点像我们常说的“方盒子”造型。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设计是不是有点太普通,不够酷炫?
但咱们得换个角度想,对于一台定位大六座的家庭用车来说,空间就是最重要的正义。
方正的设计,就是为了把车里的空间利用到最大化。
你想想,一台车要舒舒服服地坐下六个成年人,尤其是第三排,如果车顶不高,后排乘客就得全程缩着脖子,那得多难受。
所以,这种看似“朴实无华”的设计,恰恰是它最务实的地方。
它牺牲了一部分所谓的“流线美感”,换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头部空间、腿部空间和后备箱储物能力。
这背后,是小米对中国家庭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周末带上孩子,再捎上父母,一家人出去郊游,车里不仅要坐得下,还得装得下帐篷、烤架、儿童车,这时候,一个宽敞得像个移动客厅的空间,比什么花里胡哨的设计都来得实在。
聊完外观,咱们再往深了看,这台车的“杀手锏”可能藏在哪里。
根据目前流传的消息,这台车的价格预计会在30万到40万之间。
这个价格区间就非常有讲究了。
现在市面上,提到高端家庭六座SUV,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理想L9和问界M9,这两位可都是40万往上的“大佬”。
小米“昆仑”直接把价格门槛往下拉了一大截,摆明了就是要用性价比来打动那些预算有限,但又想拥有一台高品质大家庭用车的消费者。
光便宜还不够,小米似乎还准备了不少“猛料”。
比如,有传闻说它可能会配备后轮转向系统。
这个东西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简单来说,它能让汽车的后轮也跟着前轮有一个小角度的转动。
这对于一台车长可能超过五米的大车来说,简直是“神器”。
有了它,掉头转弯的时候,车子会变得异常灵活,开起来的感觉就像一台小车,停车入库的难度也大大降低。
要知道,这个配置以前基本都是在五六十万甚至更贵的豪华车上才能见到。
如果小米真的能把这个功能下放到三十多万的车上,那无疑是给市场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当然,一台车好不好,光看配置单是不够的,核心的“三大件”——发动机、底盘、变速箱,在新能源时代就变成了“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还有智能化的部分。
在智能化这块,小米可以说是底气十足。
车里用的是目前顶级的骁龙8295芯片,这就好比给汽车装上了一个最强大的手机处理器,保证了车机系统运行的流畅度。
再配上小米自家的澎湃OS车机系统,它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小米的强项在于生态互联,你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你手机上的导航,一上车就能自动同步到车机大屏上;在车里,你可以直接语音控制家里的空调、扫地机器人。
这种把手机、汽车、智能家居无缝打通的体验,是很多传统车企难以企及的,也是它能和华为鸿蒙座舱掰手腕的核心资本。
车顶上那个明显的凸起,大概率是激光雷达,这意味着它在智能驾驶辅助方面也会有很高的水平,能够在高速公路甚至城市道路上,更好地辅助驾驶员,减轻长途开车的疲劳。
不过,在动力系统这方面,大家对“昆仑”的疑虑就比较多了。
它采用的是增程式动力,也就是车里有一台1.5T的发动机,但这台发动机不直接驱动车轮,而是像个“发电机”一样,专门用来发电,再由电机来驱动车辆行驶。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既有电动车的平顺安静,又没有纯电动车的续航焦虑,长途旅行随时可以加油,非常方便。
电池用的是行业龙头宁德时代的,这也没问题。
但关键点在于,那台用来发电的1.5T发动机,据说是从外部供应商东安动力采购的。
这就让一些懂行的消费者心里打了个鼓。
因为它的主要竞争对手,比如理想和问界,在增程技术上已经耕耘了好几年,发动机都是自己深度参与研发和优化的,在噪音控制、震动抑制和亏电状态下的油耗表现上,已经积累了很好的口碑。
小米作为这个领域的“新生”,它这套首次应用的增程系统,实际表现如何还是个未知数。
比如,当电池电量低,发动机启动发电时,噪音会不会很大,影响车内的安静氛围?
在高速上持续亏电行驶,油耗会不会飙升?
这些都是直接关系到日常使用体验的实际问题,需要等实车出来后才能得到答案。
最后,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摆在小米面前,那就是产能。
小米SU7的火爆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现在下订单,等车周期动辄好几个月,甚至接近一年。
小米的工厂已经是满负荷运转了。
如果这台“昆仑”SUV上市后,凭借着精准的定位和高性价比再次成为爆款,那产能问题只会雪上加霜。
买车不像买手机,几十万的东西,让消费者等上大半年甚至一年,很多人的热情可能就被消磨掉了,转头就去买了别的现车。
这对于一个汽车新品牌来说,是相当致命的。
如何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快速提升产量,满足市场需求,将是雷军和他的团队面临的一大考验。
总而言之,小米“昆仑”这台车,从目前的纸面信息来看,确实有成为爆款的潜质,它精准地切入了家庭用户的核心需求,并且试图用小米一贯的“价格屠夫”策略来搅动市场。
但它也面临着激烈的外部竞争和自身的内部挑战,最终能否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还要看最终发布的价格有多大诚意,以及车辆的实际体验和可靠性到底如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