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弗大狗,不做用户视角的表演主义

哈弗大狗,不做用户视角的表演主义-有驾

“用户为中心”这四个字,在中国车圈已经快被说滥了。几乎每一家车企都在讲这句话,从命名征集、共创内饰,到搞一场声势浩大的“用户日”发布会,看上去人人都在“听用户的声音”。可真把用户当回事儿的,有吗?

多数时候,所谓“用户共创”更像是一场营销活动:品牌制定剧本,用户扮演参与者,结果早定好,动作是演给别人看的。用户确实走上了舞台,但台词和动作都被提前写好。说到底,这种“用户为中心”,更像是一种“用户视角的表演主义”。

哈弗大狗,不做用户视角的表演主义-有驾

可哈弗大狗的2026款发布会,多少让人眼前一亮。不是因为它“有多高级”,而是因为它真的很“非典型”——没剧本,没彩排,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被现场用户一句“我要见魏总”喊上台,高管们当着媒体面调侃老板“手机太落伍”,而一位普通女用户更是上台1分50秒徒手换掉了车的前中网,直接刷新了“保定车神”的纪录。这一连串看似“脱轨”的事件,组合在一起,反而呈现出一种令人信服的真实。

这是一次内容驱动的传播事件,更是一场权力结构的可视化演练。它打破了车企惯常对用户“展示”“传达”“引导”的单向控制逻辑,把决定权、解释权和话语权交还给了用户,让一场发布会变成了一次真实、有效、互动、并可能被打断的品牌制度现场。

更重要的是,这种改变,不是孤立的,而是从上而下的——我们看见魏建军从“舞台后的掌舵人”,变成了“品牌人格的第一表达者”。从去年起,他就开始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做直播、上台脱稿发言、回应用户质疑、接住热梗流量。这不是一次次传播动作,而是一种企业逻辑的更新:让董事长从权威发言人,转变为信任代理人。

发布会,哈弗放弃了“品牌剧本权”

在如今的汽车行业,发布会越来越像一场“表演”:布景要炫,词要燃,流程要准,连“互动”都是排练好的。但长城汽车偏偏反其道而行,在哈弗大狗2026款的发布会上,彻底打破了这个模板。

当天的一个关键场景,是一位普通女用户挑战更换前中网。原本只是一个展示改装便捷性的技术环节,谁料这位用户动作麻利,竟然在1分50秒完成操作,直观展示了其“两分钟内可更换中网”的核心卖点:模块化设计让改装就像拼乐高,可以徒手快拆快换中网,可以解锁各种改装风格。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其深层意义在于将车辆的个性化改装权真正下放给了普通用户。它打破了传统改装的高成本门槛,让用户能够轻松、便捷地根据自己的喜好改变爱车外观,真正实现了“人人都能改,人人都好改”。这种设计理念是将“用户可玩性”和“个性化表达”落到了产品实处。

更出人意料的是,她换完之后当场喊话:“我要见魏总!”

哈弗大狗,不做用户视角的表演主义-有驾

这句话背后语境其实颇复杂——它原本源自舆论场的“张教官事件”,本带有挑衅意味。但在这里,它没有被屏蔽、被回避,而是被品牌当场接住。魏建军当时坐在观众席,没有一点犹豫,直接起身走上舞台,还顺势来了句“最近想见我的人有点多”,全场哄笑,气氛到点。

“不是安排好的?”我们问到一位现场工作人员。他摇头笑说:“完全没排练,这个桥段纯属临场反应。”

再看看几位高管——哈弗品牌总经理赵永坡、营销副总张福志,前者在讲解50W无线快充时吐槽魏建军的手机“太旧用不上”,后者则在用户改装成功后笑说“保定车神这水平该退休了”。而魏建军在台下听完,不仅没生气,反而乐得直拍大腿。

一个可以被调侃的老板,一个允许用户喊话董事长的发布会,一个原计划可以被用户“打断”甚至改写的现场——如果没有足够的制度开放度,这样的事情根本不会发生。

所以说,这场发布会的看点不在内容,而在结构。它不是“传播做得好”,而是“控制放得开”。真正的用户为中心,不是把用户请上台说几句漂亮话,而是允许用户改变品牌原定的节奏。

用户定义产品,而非只参与营销环节,这是“用户治理”的雏形

很多品牌会讲“用户共创”,但真要让用户参与决策、定义产品、推动资源,那多半就是“共创到此为止”。毕竟,把改装权、设计权甚至生产线的优先级交到用户手上,这需要的不仅是勇气,还有制度机制支撑。

而这次哈弗大狗2026款的发布会,几乎把“用户可控性”拉到了极限。

我们在现场看到,多个潮改版本一字排开,不是作为“炫技概念”,也不是仅供参考,而是进入了一轮用户投票——票数最高的方案将直接启动量产。这不是段子,也不是“营销投票”,是会真金白银跑工厂、开产线、发公告的正式流程。

哈弗大狗,不做用户视角的表演主义-有驾

这种“谁投谁决定”的模式,其实早在五年前就有雏形。当时长城开放哈弗大狗命名权给用户投票,结果网友选出这个听起来“完全不像车”的名字时,内部争议极大,有高层甚至担心“卖不出去”。魏建军却顶着压力,坚持使用这个名字,他说了一句话:“咱长城玩的就是真实。”

结果如何?哈弗大狗成了泛越野细分市场的冠军产品。

而2026款不仅保留了用户命名的传统,更在产品结构上给用户提供了“二次创作”的平台。我们在发布会后台采访工程师时,他展示了一块模块化中网替换组件:“核心卖点就是好拆好装,两分钟内换一套,和乐高一样。”而我们注意到,配套配件的接口、电气支持和后续定制套件,也都已经同步开发。

这不是“鼓励你改”,而是“为你预留好改的空间”,从设计阶段就考虑“用户可动性”。

所以这不仅仅是产品思维的改变,更是用户治理模型的雏形。用户不再是“使用者”,而是“定义者”;企业不再是说了算,而是“执行用户共识”。你说这套做法有没有风险?当然有。但长城选了一条难的路,却走得比谁都早。

从喊话“见魏总”到影响产品,这是一场品牌信任机制的再设计

抛开网红的真假维权,“我要见魏总”这一喊,喊出了两个层面的信息:

第一,用户愿意喊——说明用户认为“喊一嗓子”可能真的会有回应;

第二,企业敢接——说明它真的为这类“打断式沟通”预留了机制接口。

这不是一场巧合事件,而是长期积累的品牌信任在某一刻的自然释放。这种释放似乎更多的来自于魏建军本人。

从魏建军的表现来看,这位“耿直老板”这两年确实变了很多。

过去,他更像是背后的操盘手,时不时的以严肃的管理方式出圈;这两年,他越来越多地成为品牌的第一界面。在Hi4技术大会上,他就脱稿上阵、当场批评行业三种虚假发布会模式;在哈弗大狗发布会上,他几乎是“被逼登台”,却稳稳接住热梗,还现场与用户互动。

一位资深行业营销人士和我们聊起魏建军时,说了这样一句话:“这些年车圈从零开始打造老板IP的,最成功的应该就是魏总了。”我们问为什么,他想了想补了一句,“因为他是真的。”

哈弗大狗,不做用户视角的表演主义-有驾

听上去简单,但在这个时代,真诚反倒成了稀缺品。很多企业高管试图打造自己的IP,却总让人感觉“用力过猛”:发个微博都像代写、直播带货充满表演感,一举一动都带着设计痕迹。而魏建军的路径正相反——他不怕冷场,不怕出错,也不怕被调侃。你喊他一句“我要见魏总”,他就真出来了;你笑他手机太旧,他乐呵呵地接受。这种没有表演感的真实,才是品牌人格最打动人的部分,也构成了长城汽车“用户为中心”文化最可信的注脚。

从另一个角度说,魏建军“玩得开了”,本质上是长城品牌信任机制成熟的表现。他不再担心“说错话”,因为品牌能接得住,这个品牌是真诚的;他敢被用户挑战,是因为组织流程已经可以容纳这种“非预期反馈”,整个团队以真诚待人。

寰球汽车曾对多个品牌“用户共创”案例做过调研,发现超过80%的共创动作停留在“被记录”和“被承诺”阶段,真正落地执行的不足两成。多数车企将用户声音视作灵感库,好改的就改改做做样子,不好改的直接挂起来。用户的声音绝非关键决策因子。相比之下,长城汽车则是把用户推进到了“投票即执行”的权力通道中。这不是“用户参与企业”,而是“企业适应用户”。

如果说大多数车企仍在“设计用户参与感”的路径上探索,那哈弗已经开始构建一套权力下沉型用户治理模型。它不是让用户“看进来”,而是“做进去”。这背后,是品牌结构、流程与文化的系统性让渡。

它展现的是一种更高级的关系重建方式:你让用户动真格,用户才愿意动真情。

在今天的车市里,信任稀缺、热度易逝,真正能留下来的品牌,一定不是说得好听的那个,而是能在每次被用户喊话时,给出真实回应的那个。

长城做了这次“去剧本化”的试验,那下一个问题也已经摆在眼前:用户是否还能在产品之外,继续推进服务流程、定价机制、乃至品牌故事本身?如果这是一场关于“用户权力扩张”的长期实验,那它的进展,值得全行业持续关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