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在路上晃悠,最近我注意到,山海T2又出新版本了,居然新增一个智驾版。厂家说配了27.2度电池,续航提升明显。好奇的我,试了试续航提示,WLTC工况下也就稳稳100公里左右,也就是说市区实际能跑个80-90,看似不多,但对我这种上下班通勤足够了。
有次朋友在微信上跟我说:这车价格还行,买菜接孩子,走走短途还挺方便的。我一边开车一边琢磨,估算下,山海T2指导价大概17.99到23.99万,销量却还挺能打,8月份的销量突破了1500台左右。这个价格区间,挺实在的,尤其是在这个价位段,别的对手多半都在18万以上。
我记得前几天跟销售那哥们聊,他说:现在买车,比以前麻烦多了,配置多,选项也杂。其实我自己也觉得,像轮毂、天窗、车身颜色这些附加配置,虽然不影响驾驶,但心里总觉得这多余的部分其实挺掏钱的。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山海T2的车身尺寸,4795毫米长度,宽度大约在2006毫米,轴距2800。这让我想到,SUV的空间利用,跟家里阳台瓶瓶罐罐差不多,布局得合理,空间才成型。设计中的空间要么像那样大块写死,要么靠智能座椅折叠,像我家那沙发一样折叠后能多塞点东西。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手册,特别注意到那电池,27.2度电。其实我在想,这个度怎么衡量?是不是像我们喝酒,要看度数,这个数字虽说有点模糊,但感觉像是单位能量的装载量。估算,这个电池的能量大概在10-12千瓦时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
但如果我站在消费者角度想,续航能力显然比起纯电或者插混更偏向应急续航。用个比喻,如果车是个酒桶,27.2度电像是薄酒,续航就像酒劲儿,能喝一会,但还得配合油或电池。
我也琢磨,厂商宣传智能出行,其实核心还是依赖传感器和算法的组合,跟做饭调味差不多,要调到刚刚好。可惜,我其实没细想过,一套自动驾驶能力,真的到了家门口那一步会不会更像拍拍脑袋的模拟体验?虽然说看得到技术,但天知道底层算法能不能稳定。
对比一下,山海T2的插混版本,挂着1.5T+电机的组合,最大功率115千瓦,最高时速197公里,因为是插混,平时基本主动电动,用油时也能省点油费。以百公里油耗估算,2-3升(纯属偏估,样本有限),算起来每公里油费大概4-6分钱。放到实际买卖上,算是个心算值,够用就行,但电池的寿命、性能稳定才是真硬指标。
奇怪的是,我以前没太注意,很多人买这个级别车,最关心的其实是底盘调校和底价而非配置。大部分人买车,重在体验感,但忘了,那些看不见的零部件比如变速箱、悬挂,才是真刚需。这让我想起,一位修车的师傅曾经说:你看车好多都被‘折腾’出来,就是底盘和电机还算稳,其他都靠保险理赔。
提到供应链,我一直觉得,像电池这种弹性很大的原材料,供应商的变化可能直接影响车企定价,但车企其实就像厨师,要掌握火候与调味料,不然大料放多了,味儿不对。你问我:这车的未来维修成本会不会高?我猜——如果电池出现问题,确实会挺麻烦。毕竟,换一块电池,成本不低,可能要几万。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你们觉得,现在的车用料和养料一样跑偏了吗?手机那套用料,居然也开始被引进到车里。
会不会有一天,智能感知变成伪智能?这个问题不关技术,是人格的事。你看那个销售说:这车配的智能辅助系统,能帮你看倒车影像,还能识别前方障碍。我心想:难不成以后都不用自己看路了?其实我个人觉得,技术再先进,开车这事儿,还得自己心里有个底。
回头一想,这车的智驾是不是还是个噱头多点的概念?成本越低,压力越大,想把技术普及得更快,就像小时候搞特殊作业一样,不到谁都不知道到底靠谱吗?
(这段又卡住了,想点别的?)
你看,像我这种普通消费者,就是希望,买个安心用的车,不用每次加油都担心:这个电池还能用几年?也不用拿着折旧表盯着盘算。
车内那些智能以外的小细节,比如门扣、座椅调节按钮,难道真的做到人性化了?还是说,取代不了我们平时那点摸索调节的小惯?
一路上,我还想问:谁会真正定义智能车的界线?它会不会变成一堆虚拟元素,让我们在路上晃荡变成行驶中的体验者而非操控者?
说到这里,我又突然想到一个细节:坐在副驾驶,那个外侧的按钮是不是有点多余?自我调侃一下,现在在车里,操控的事情越来越多——我还记得小时候,开车就是踩着离合和油门,现在连调空调都得看屏幕,我有点心累。
我猜测,未来的汽车,不会变得更智能,反而会更惯。除了技术,还有人性在里面。
在这种纷繁复杂的变化里,最怕还是我们自己忘了,车最本质的功能,或许就是带你去远方的那一片宁静。你问我:你有没有想过,下一次坐车,手里那杯咖啡是不是也带个智能保温?
最终,我还在想,这一切的智能是否只是个过渡,为了让我们不至于走火入魔?真的,我们刚才翻的资料和那些设计图,是不是早已经在某个秘密工厂里试验过无数次?还是,到底,技术是不是迟早会蹦出点意外?
就像那天我在修理工那里听到一句话:你别看这车看起来常规,里面的问题,比你想象的还复杂。
我最想知道的,是那个未来感到底是不是靠心情拼凑出来的。碰到没有网络的偏远山里,还是不是得靠人肌肤的温度去感受。
离开前,我想问一句,你觉得,现在的智能科技,真能替代那一份用心吗?
(这最终问题留在这里,似乎比我刚开始的感受更真实一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