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门就能闻到车内那股新出厂的味道,还夹杂点塑料和油墨味,像喝了点塑料味的咖啡一样让我瞬间回忆起刚出厂的感觉。刚刚跟朋友调侃:这车的味道,是不是有点新车味的极限了?她笑着摇头:不至于吧,那是我第一次开这车,大概是开了几百公里,味道才开始慢慢散掉。
去年夏天,看到市场上三款中型SUV的人气飙升,我其实也用手边的一些模糊数字先做了个估算:瑞虎8的销量大概在7-8万之间(样本少,估算可能偏差),途观L大概也有三四万台(体感,但仅限于一部分城市的销售数据),而Model Y就不同了,按月销量看,像是连续几个月都在3万+(估算,数据来源网络+行业内部消息,样本少一个变数小时后就变样),这差距一看就明白了:售后、技术、用户偏好都在不同的轨道。
我个人的体验猜你也能感受到,瑞虎8那块10寸屏,响应挺快,但清脆的中控菜单还得花点时间熟悉,操控还是挺直观的,跟家里人一起试驾,奶奶还问:发动机声音是不是太大了?其实那只是我还没惯它的动静—但你知道吗,那个静音,其实不是特别给力,但这个价格段的SUV里,软硬件的平衡算挺合理的。
对比一下途观L,就能明显感受到德系的功底扎实,底盘特别紧凑,开在路上,像是坐在一只精打细算的猎狗身上,反应敏捷。后备箱也亮点不少——495L,扩到1780L,带点记忆:我曾经帮朋友把沙滩椅、折叠箱全塞里面,那空间用得还真够用。
你有没有注意到?奔驰、奥迪这些车,普遍售价偏高,但其实用料和做工并不一定比它便宜的车型差多少,只是品牌背书更厉害。而途观L的二手市场保值率还能撑15-20%的价位,就是这个道理。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为什么德系车的保值那么稳定?难不成真是品牌保险了?还是它们的零件耐用度真够强?这段先按下不表,反正我感觉,二手车市场,很多人就是看品牌+保值两个字。
再看看Model Y,空间利用最大,后排放倒后2539L的容积,让喜欢玩户外的年轻人特别喜欢,那种拆卸玩具的感觉特别直观,是不是个优点?我还在想,这种科技感是不是让它高不可攀?——这我也没细想过,是不是因为它电池布局合理(比想象中要复杂多了),所以空间能最大化?呵呵,也许就是这思路走偏了吧。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里面有一张小小的示意图,是一辆倍感高端的黑色Model Y,从角度看,尾箱线条特别顺滑,颜色配上几何感设计,虽然看起来很但实际坐进去,你会发现,空间对大个子真的很友善。
我不要告诉你,这车的百公里成本,我估算,大概在4-5块钱(体感,燃料价格变动影响大),算下来,一年跑5万公里,油钱 +养车,大概也就2万多块。其实没那么贵,在这个价位能享受到的科技、空间,算是物有所值?我曾跟修理工简单聊过,他说:Model Y容易出问题的只有电池和电机,但平时那两个地方都用得挺久的。
你坠入人年轻了、喜欢跨界体验的陷阱了吗?还是觉得买车就是要实用、耐用、价格合理,一直在纠结那一点点差异?我倒觉得,人在用车这件事情上,早就不是理性选择,更多时候成了情感绑架。
说到这我就想到朋友的老婆,说:我想要个空间大点儿的,平时带娃,周末还得拉拉玩具和帐篷。——是不是总有人会按着自己的理由去挑车,但其实心里都默默在问:这个车,能撑几年?能装下我所有的玩意儿?
我觉得,最让我困惑的是,车都变智能化了,但你会主动去调整它的各种参数么?比如底盘调校、驾驶辅助,还是都懒得动弹就用默认。反正我自己试驾Model Y,感觉调节方向盘的力度那一瞬间,好像突然懂了什么:原来硬件的韧性还是那么重要。
不管车多AI、多科技,更在乎的还是那一点点细节:这辆车几天来用过几次最大感觉是什么?你猜,可能就是那天我把朋友的狗拉上后备箱,门刚好关上,狗子还扭了一下身子——那瞬间的安静,和空间的开阔感,什么都比不上一瞬间的真实体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