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营收新高,下半年有望单季盈利

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集团的财报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扇醒了那些还在鼓吹“小米汽车亏损严重”的论调。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毛利率飙升至26.4%,相较于2024年同期的15.4%,这简直是火箭般的蹿升。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游戏,它撕开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内卷”的虚伪面纱,揭示了小米独特的盈利密码,更给那些还在价格战泥潭里挣扎的玩家们,指明了一条血淋淋的生存之道。
2024年6月至12月小米集团-W股票价格预测与评级统计

小米汽车毛利率的惊人跃升,绝非偶然的运气,而是两股强大力量的必然结果:其一,核心零部件的极致降本;其二,高端车型SU7 Ultra的交付带来的产品结构优化。这两把利刃,精准地刺穿了传统造车业的成本壁垒,让小米在营收创历史新高的同时,实现了盈利能力的颠覆性飞跃。
2024年第二季度智能电动汽车及AI创新业务收入及成本分析

小米的降本策略,远非简单的供应商压价那么粗暴,它是一场深思熟虑的“投资+自研+战略合作”的垂直整合供应链革命。以电池为例,小米不仅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弗迪等巨头深度绑定,更通过直接参股宁德时代(持股1.2%),获得了低于市场价8%-10%的采购特权。这并非简单的议价能力,而是资本与供应链深度融合的体现。在核心芯片领域,小米更是将手机芯片的成本优势和技术积累,巧妙地“降维打击”到车规级智能座舱,实现了成本与性能的双重突破。更令人发指的,是其在车身制造上的“降维打击”:引入9100T一体化压铸机,将后地板零件从72个简化为1个,单件制造成本狂降40%。同时,通过数字化供应链管理,库存周转天数压缩至55天,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种全链路、无死角的精细化成本控制,并非偷工减料,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效率的极致压榨,将物料成本占比硬生生压低至65%。这给所有车企上了一课:成本不是省出来的,是设计出来的,是管理出来的,更是通过对供应链的绝对掌控力“榨”出来的。
小米科技公司标志展示于现代商业建筑外墙

SU7 Ultra等高端车型的成功交付,是小米毛利率飙升的另一剂猛药。第二季度,小米智能电动汽车的平均售价从228,644元飙升至253,662元,这完全是SU7 Ultra这款“价格屠夫”的功劳。SU7 Ultra以52.99万元的起售价,直接叫板保时捷,凭借宁德时代麒麟II赛道电池、自研三电机系统等顶级配置和极致性能,成功塑造了高端品牌形象,吸引了那些对价格不敏感、只追求极致体验的高净值用户。市场测算显示,SU7 Ultra单车毛利率可达32%至51%,即便扣除所有成本,单车净利润仍能达到10万至15万元。这彻底颠覆了“小米=性价比”的固有认知,它用事实证明,通过精准的产品定位和品牌向上策略,以“极致性能的合理价格”切入高端市场,不仅能获得高溢价,更能为其他车企提供一条清晰的差异化竞争和利润提升路径:别再盯着低端市场那点蝇头小利了,高端市场才是真正的利润奶牛。
黄色跑车展示区,背景显示“Xiaomi SU7”车型介绍

小米汽车的盈利模式,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硬件销售,它是一场“人车家全生态”的宏大叙事,以及软件服务潜力的无限挖掘。小米将手机、智能家居与汽车深度融合,构建了一个无缝衔接的智能生活闭环,这不仅极大地增强了用户粘性,更重要的是,它为未来的高级智驾功能订阅、娱乐内容服务等高毛利软件业务,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那句“不参与价格战,专注于交付订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其产品力、成本控制和生态优势的绝对自信。这种生态协同和软件盈利模式,为整个行业提供了新的增长范式:别再只盯着卖车那点钱了,用户的全生命周期价值,才是真正的金矿。

小米汽车在短短时间内展现出的强劲盈利能力,给所有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敲响了警钟。它证明了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仅仅依靠价格战是死路一条。真正的生存之道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核心零部件的结构性降本,通过高端产品线优化产品结构,以及构建“硬件+软件++生态”的多元盈利模式。那些还在固守传统思维、沉迷于价格内卷的车企,如果不能迅速调整战略,深入挖掘成本优化潜力,精准定位高端市场,并积极探索生态协同带来的增值服务,那么,在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竞争中,它们将注定被无情地淘汰出局,成为历史的尘埃。小米汽车,正在用它的财报,重新定义这个行业的生存法则。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