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车企巨亏,德媒反指中国“非伙伴”:是甩锅,还是优等生心态崩了?

就在上周,大众汽车集团那份惨淡的第三季度财报一公布,整个德国汽车圈都炸了。保时捷亏损9.66亿欧元,奔驰更是直接宣布裁员3万人,这些冰冷的数字让人看着都心慌。但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德国媒体的反应,他们非但没同情,反倒往自家车企的伤口上撒盐。

《南德意志报》率先开炮,一篇评论文章直指核心:我们没错,是中国“变了”。紧接着《莱茵邮报》也开始写小作文,字里行间全是委屈,说什么“我们错就错在把中国想得太好了”。这画面实在是太讽刺了,一边哭诉,一边对自家车企冷嘲热讽,指责他们“太依赖中国”。

一场芯片引发的“甩锅”

这出“甩锅”大戏的导火索,其实是一场关于安世半导体的争夺战。中国企业早在2019年就合法收购了荷兰的安世半导体,其东莞工厂承担了全球70%的产能,全球多数汽车的车规级芯片都指望这家工厂供货。这本来是正常的商业行为,可荷兰偏要跟着美国瞎折腾。

德国车企巨亏,德媒反指中国“非伙伴”:是甩锅,还是优等生心态崩了?-有驾

今年9月底,荷兰政府突然以“国家安全”为由,强行接管了安世总部,不仅暂停了中方CEO的职务,还安插了有否决权的外籍董事。这哪是监管,分明是行政手段的强抢。中国直到10月初才出手反制,限制了安世东莞工厂特定元器件的出口,这完全是被逼无奈的还击。

得了便宜还倒打一耙?

德国的态度最值得玩味。他们明知道安世芯片是大众、宝马的“刚需”,却揣着明白装糊涂。如今大众的芯片库存据说只够撑一周,宝马的供应商已经断链,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急得天天找政府要方案。这时候,德媒反过来骂“中国断供”,这逻辑简直是抢了别人的东西还怪对方不给,荒唐至极。

回想当年,这些车企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时,同样是这些媒体,拍着手叫好,称赞他们是“德国制造的骄傲”。2015年,大众单年在中国就卖了超过300万辆车,占了全球销量的四成。宝马、奔驰在中国的利润率比欧洲本土高出两倍多。那时怎么没人提“依赖风险”?

德国车企巨亏,德媒反指中国“非伙伴”:是甩锅,还是优等生心态崩了?-有驾

真正的病根,早就烂透了

说白了,不是德国“把中国想得太好”,而是中国市场的红利让他们忘了商业合作需要对等。这些年,中国不仅买德国车,还帮着德国车企转型。大众和小鹏合作研发电动平台,宁德时代向德国车企授权电池技术,这种深度捆绑的关系,到德媒嘴里却成了“中国不是伙伴”,纯属得了便宜还卖乖。

德国汽车工业走到今天,根子早就烂了。早在2015年,中国公布“中国制造2025”计划,德国那边是什么反应?不是警惕,而是嘲笑。与此同时,德国自己喊得震天响的“工业4.0”,如今快成了“工业404”,自己的梦没做成,反而怪别人跑得太快。

优等生的心态崩了

德国车企巨亏,德媒反指中国“非伙伴”:是甩锅,还是优等生心态崩了?-有驾

这些年,中国在电池、芯片、智能驾驶领域砸钱研发,德国车企却一门心思躺在中国市场赚钱,研发投入占比从8%降到5%以下。就拿新能源转型来说,比亚迪2022年的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宝马换算过来才大约80亿。投入的差距摆在眼前,竞争力自然不同。

更可笑的是双重标准。美国封锁华为,德媒说那是“安全考量”;中国依法反制荷兰的无理操作,就被贴上“经济胁迫”的标签。贝塔斯曼基金会的数据显示,5年内德媒对华负面报道比例从28%飙到63%。这哪是失望,分明是中国崛起后,德国作为曾经的“优等生”,心态失衡了。

结语

德国汽车工业的衰败,根源在于自己没把芯片产业当回事,八成以上的车规级芯片都靠外部供应商。自己放弃了技术创新,搞砸了产业转型,现在却把所有问题都怪到中国身上。这种既无能又虚伪的嘴脸,实在让人觉得可笑。

德国车企巨亏,德媒反指中国“非伙伴”:是甩锅,还是优等生心态崩了?-有驾

全球化的供应链本就相互依存,德国的问题不是如何摆脱对华依赖,而是如何摆脱自己那套“盟友皆善,对手皆恶”的二极管思维。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有些人不是读不懂历史,只是不肯读懂自己。德国沦落到今天的地步,纯属自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