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人也不买俄国车,中国汽车当年,是如何征服俄罗斯市场的?

1

西方制裁正式生效后,欧美日韩的汽车厂商几乎全部撤出了俄罗斯市场。起初,俄罗斯民众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他们觉得这正是本土汽车品牌取代外国车企的绝佳机遇。

毕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俄罗斯市场中销量最高的是本土品牌拉达,像起亚、现代、丰田、奔驰、宝马这些外国品牌,销量全都排在它之后。

拉达汽车却丝毫高兴不起来。尽管它每年能售出30万辆汽车,市场占有率位居榜首,但80%的零部件依赖进口。西方制裁一经实施,零部件的供应链条便彻底中断了!

冲突爆发前,拉达每月的汽车产能为4万辆;可到了5月,产能直接跌至3700辆,还不到战前的十分之一。就算俄罗斯的爱国人士手持卢布,想支持国产品牌,拉达也无法提供新车。

俄国人也不买俄国车,中国汽车当年,是如何征服俄罗斯市场的?-有驾

对汽车企业而言,停产就等同于倒闭。为了保住这最后的“国产骄傲”,莫斯科下令:允许拉达生产没有安全气囊、缺乏ABS系统、不带电子控制系统的汽车。

在核心零部件短缺的状况下,拉达汽车的生产水平已倒退至前苏联时期——除了喇叭不响,其他地方都在发出声响。

外国品牌撤离,本土品牌又不给力,俄罗斯民众剩下的购车选择就只有中国车了。据俄罗斯媒体调查,71%的受访者表示愿意购买中国车,仅有10%的人明确表示不会购买。

那些“坚决不买”中国车的人,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出生于苏联时期,难以接受新事物,内心深处对中国制造存在轻视。

而“愿意购买”中国车的人,大多是80后。他们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通过网络获取最新资讯,早已听闻中国的发展情况。他们对中国品牌的认可度较高,将其视为性价比出众的选择。

俄国人也不买俄国车,中国汽车当年,是如何征服俄罗斯市场的?-有驾

从下半年起,中国车在俄罗斯的热度不断攀升,26%的俄罗斯购车者选择了中国品牌。

哈弗、吉利趁机扩大了在俄罗斯工厂的产能,一辆辆全新的哈弗大狗从生产线上下线,售价高达36万人民币,比在国内的售价高出一倍还多。

俄罗斯网友对此十分不满,在网上抱怨道:“中国车企简直是在‘抢钱’,卖得竟然和奔驰一样贵!”还配上了一张中国大狗的售价截图。

吉利在俄罗斯一口气新开了44家4S店。许多原本销售BBA的经销商,眼看即将无货可卖,纷纷转向中国品牌,拿着保证金急切地等待吉利的批准。

吉利对4S店的选择十分严格,并非缴纳保证金就能获得经营权,而是会查阅该店以往的销售情况,优中选优,只选取黄金地段的店面。

目前,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的市场占有率为12%,是两年前的3倍。俄罗斯一家汽车网站的撰稿人预测:“如果战事持续,不出3年,中国汽车品牌将占据俄罗斯一半的市场份额。”

2

脱离西方车企的供应链后,俄罗斯本土的汽车制造技术究竟处于什么水平?

2016年,普京视察军用吉普“爱国者”工厂。“爱国者”号称是俄罗斯版的“悍马”,实现了100%俄罗斯制造。原本的计划是,普京当着记者的面上车试驾一圈,向全世界展示俄罗斯制造装备的魅力。

没想到,普京试了好几次都没能打开车门。旁边的国防部长伸手帮忙,也没能打开,场面陷入了尴尬。

俄国人也不买俄国车,中国汽车当年,是如何征服俄罗斯市场的?-有驾

就在这时,一名随从用力一拽车门,门把手直接被拽了下来!场面彻底变得尴尬起来。普京向记者们挥了挥手,便匆匆离开了。

俄罗斯国产车衰退到这种地步,普京至少要承担一半的责任。

一提到俄罗斯汽车,中国人的印象大多是80年代北京街头那些轰隆隆的老爷车。其实在70年代,俄罗斯的汽车工业十分辉煌,莫斯科人、拉达、伏尔加等品牌,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每年还能向海外出口30多万辆。

当时身为发达国家的英国,每年要从苏联进口3万辆拉达牌汽车。英国人给出的评价是:“拉达的品质不亚于菲亚特。”

到了80年代,苏联陷入财政危机,没有资金更新技术和工艺,汽车制造水平开始与欧美国家拉开差距。

实际上,长期困扰苏联的并非汽车技术问题,而是产能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他们生产的汽车始终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俄罗斯有一个关于苏联汽车的段子:有个苏联人走进一家汽车店想买车,店员客气地说:“先生,请在十年后的今天来提车。”

那人问道:“那是上午还是下午呢?”店员惊讶地说:“十年后的事情,你还在乎上午还是下午?”那人点点头说:“是的,十年后的上午我约了水管工。”

苏联汽车水平逐渐落后是在解体之后。俄罗斯对国企进行大规模私有化,将六大国产汽车品牌全部卖给了寡头。从1990年到2000年,寡头们依靠苏联留下的老本,让国产车依然占据着国内90%的市场份额。

俄国人也不买俄国车,中国汽车当年,是如何征服俄罗斯市场的?-有驾

2000年之后,福特、雷诺、现代、起亚纷纷来到俄罗斯建厂,很快就将国产车打得一败涂地。2005年,国产车的市场占有率从90%下降到50%,2010年之后更是降至22%。

此时,普京本应紧急补贴濒临倒闭的国产车企,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提高关税,保护国内市场。

但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将拉达汽车再次出售,卖给了法国的雷诺汽车。雷诺根本不想向俄罗斯转让技术,80%的零部件从法国进口,只是把拉达当成了组装车间。

等到如今法国人撤离,普京才匆忙宣布补贴本土供应链,声称在2035年前将补贴100亿美元,鼓励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

13年补贴100亿美元,平均每年7.6亿美元,投入到汽车供应链中,几乎不会产生什么显著效果。这样的补贴只是自欺欺人,几乎没有实际作用。

结语:

俄罗斯是“去工业化”的典型例子。除了油气工业,俄罗斯其他工业部门基本上都丧失了国际竞争力。

汽车行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和平时期,拉达汽车依靠法国的供应链,在国内市场销售火爆;法国人一走,拉达瞬间陷入瘫痪,国产车不仅没有崛起,反而濒临破产。

中国车企则恰恰相反,忍受了外界20多年的嘲讽,比如被说小毛病多、造不出三大件等。但我们从未放弃,坚持“多条腿”走路,在吸引外国品牌的同时,自主打造国产品牌,经过20年的磨砺,才在俄罗斯市场取得了如今的成绩。

尤其在新能源领域,中国已经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车企,全球汽车产业链正逐步向中国聚集。截至今年8月,中国汽车出口总量达到191万辆,超过德国,位居全球第二。

在有人担忧中低端产业链外流时,汽车行业正成为中国新的支柱产业,而俄罗斯还在为石油和天然气寻找新的买家。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