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选购电动车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个让人挺困惑的现象。
走进一家电动车店,琳琅满目的车型摆在面前,销售员介绍起来,这台两千多,那台三千多,旁边还有五六千的,甚至角落里摆着一台看起来特别酷的,一问价格,好家伙,要一万多。
这时候,大家心里都会犯嘀咕:不都是两个轮子,一个车架子,再加块电池和电机吗?
怎么价格能差出这么多,贵的都能买好几辆便宜的了。
这多出来的钱,到底是交了“智商税”,还是真的物有所值呢?
其实,这背后藏着的门道还真不少,咱们今天就来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一聊,看看从两千到一万的电动摩托车,它们到底差在了哪儿。
咱们先从最容易看到的地方说起,就是配置上的差别。
这就好比我们去点餐,两千块钱的电动摩托车,给你的就是最基础的“管饱套餐”。
它的解锁方式,大概率就是一把普普通通的机械钥匙,插进去一拧,仪表盘亮了,然后就可以出发了。
刹车系统呢,前后基本都是鼓刹,这种刹车结构简单,成本低,在低速下用用还行,但要是速度快了或者遇到紧急情况,制动效果就比较一般了。
减震也是最基础的液压减震,过个减速带或者坑洼路面,你能清晰地感觉到整个车子都跟着颠一下,舒适性比较欠缺。
仪表盘显示的信息也极其简单,通常就一个速度,一个电量格,至于其他的智能化功能,基本就别想了。
可要是你把预算提高到三千元这个档次,那体验马上就不一样了,可以说是从“基础套餐”升级到了“商务套餐”。
这时候,很多车就开始配备NFC刷卡解锁了,拿卡片或者手机在车上一碰,“滴”的一声就解锁了,既方便又显得有科技感。
考虑到现在大家手机不离手,车上通常会多个USB充电口,解决了骑行途中手机没电的燃眉之急。
在安全方面,刹车系统会升级成“前碟后鼓”的配置,前轮用上了散热更好、制动力更强的碟刹,紧急刹车时车身会更稳,让人心里更有底。
减震系统也会得到优化,骑起来的感觉会比两千块的车扎实、平稳一些。
如果你的预算来到了五千元级别,那基本上就可以享受到“精品套餐”了。
这个价位的车,在安全配置上会更下功夫,前后双碟刹几乎成了标配,这意味着在任何速度下,它都能提供强大而稳定的制动力。
智能化是这个价位车型的一大亮点,比如手机蓝牙无感解锁,只要你带着手机靠近车辆,它就能自动通电准备就绪,你一离开,它就自动上锁,省去了掏钥匙或刷卡的步骤。
GPS定位功能也普遍配备,通过手机APP可以随时查看车辆位置,大大降低了被盗风险。
手机互联功能也更强大,不仅能看车辆信息,还能进行远程控制、固件升级等等。
有些车型甚至还配备了定速巡航,在路况好的长直道上,按一下按钮就能保持匀速行驶,右手可以得到放松,长途骑行会舒服很多。
至于那一万元以上的“豪华顶配套餐”,那基本上就是把很多汽车上的高级安全和科技功能都搬到两个轮子上了。
最核心的就是ABS防抱死系统,这个系统在汽车上已经很普及了,它的作用是在你紧急刹车时,防止车轮抱死打滑,尤其是在雨天湿滑的路面上,ABS能极大地降低侧滑摔车的风险,关键时刻是能救命的。
还有TCS牵引力控制系统,它能防止车辆在起步过猛或者经过湿滑、沙石路面时后轮打滑失控。
仪表盘也进化成了全彩液晶大屏幕,跟个小平板电脑似的,导航、音乐、来电信息一应俱全。
更前沿的,甚至开始搭载一些初级的辅助驾驶功能,进一步提升了骑行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所以单从配置上看,这价格差得就明明白白。
看完了这些能摸得着看得见的配置,咱们再来聊聊电动车的“心劲儿”,也就是动力性能的差距。
两千块的车型,电机功率一般都比较小,大多在400瓦到600瓦之间。
这个动力水平,在平路上跑跑,日常买菜接孩子是足够了,最高速度也就40公里每小时左右。
但你要是想上个立交桥或者地下车库的陡坡,它就有点力不从心了,速度会明显下降,感觉车子很“肉”。
到了三千元档,电机功率会提升到600瓦至1000瓦,动力上了一个台阶。
最高时速能达到50公里每小时左右,在城市道路上通勤,跟车、超个慢车,就从容多了,应付一般的城市坡道也不再是问题,加速过程也更平顺。
五千元级别的电动摩托车,就开始有那么点“小钢炮”的意思了。
电机功率普遍在1200瓦以上,有些甚至能达到2000瓦。
这样的动力储备,让它的最高时速可以轻松突破60公里,甚至更高。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起步快,加速有力,红绿灯起步能让你冲在前面,即便载着人爬坡,动力也依然充沛,能给你带来一定的驾驶乐趣。
而那一万元以上的“性能猛兽”,它搭载的电机功率动辄三五千瓦,甚至更高,而且很多会采用动力传输效率更高、车辆重心更稳的中置电机。
这种车的性能已经完全不是普通代步工具的范畴了,时速轻松破百是家常便饭,那个迅猛的提速感,跟125cc甚至是250cc的燃油摩托车相比也毫不逊色。
它追求的已经不只是“到达”,而是“到达”过程中的速度与激情。
除了配置和性能,还有一个看不见但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组成这台车的各个零件的来源和品质,也就是我们说的配套体系。
两千块的车,为了最大限度地控制成本,它的塑料外壳、车架、电池、电机等配件,很多都用的是“公模件”。
所谓公模,就是一套模具造出来的东西,很多小厂都能买来用,所以你看路上很多便宜的车长得都差不多,缺乏独特性。
这些配件的供应商也大多是没什么名气的小厂,品质和耐用性就很难有保障了。
三千块的车,在配套上会讲究一些。
比如电池,可能会用上天能、超威这些国内大品牌的基础型号,虽然容量可能不大,但至少品质稳定,安全性有保障。
充电器也会增加一些过充保护之类的功能。
轮胎、车灯这些部件,也会选用一些行业内有一定口碑的品牌。
到了五千元以上,配套体系就非常完善了。
电池基本都是一线品牌的大容量锂电池,续航更长,重量更轻。
充电器普遍支持快充,安全性也更高。
刹车系统、减震器、控制器这些核心部件,都是找的专业大厂专门配套的,品质和性能都有保障。
整车各部件之间的匹配度也更高,开起来会感觉更协调。
至于万元级别的车,它的配套堪称“豪华”,追求的是一种整体的协调和高品质。
从一颗螺丝的防锈工艺,到控制器的算法调校,再到轮胎的抓地力,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和匹配,确保整车能发挥出极致的性能和可靠性。
最后,也是最能体现“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也最能决定一辆车是否结实耐用的地方,就是车架的材质和制造工艺。
两千块的车,车架用的就是普通的碳素钢管,管壁比较薄,强度一般,焊接点可能也比较粗糙。
车身的油漆也是最简单的一层,工艺简单,骑个一两年,风吹日晒的,掉漆、生锈都是常见的事,车身看起来会很快变得陈旧。
三千元的车,车架会用上更厚实的钢管,焊接工艺也更规范,强度和耐久性都有提升。
车身的外观件,也就是塑料壳,材质会更好一些,质感和韧性都强一点。
五千元级别的车,在材质上就会有质的飞跃。
车架可能会开始用上高强度钢材,甚至是更轻、强度也更高的铝合金。
车架轻了,操控自然就更灵活,续航也能得到提升。
车漆的学问也大了,跟汽车一样是多层喷涂工艺,有底漆、色漆和清漆,不仅颜色亮丽,而且抗刮擦、抗腐蚀的能力也强得多,几年下来车身依旧能保持很好的光泽度。
车身各部件的接缝处理也更精细,整体做工会让人感觉很扎实。
而万元级别的电动摩托车,在用料和工艺上就有些不计成本了。
车架可能会用上航空级别的铝材,甚至是一些更高级的合金材料,整个车架的设计都是经过电脑精密计算和反复路试的,以求在最轻的重量下实现最高的强度和刚性。
车身的结构设计也更复杂,外观往往具有非常高的原创度和辨识度。
可以说,它的制造工艺已经向高端摩托车和汽车看齐,追求的是一种工业设计和精密制造的完美结合,这不仅关乎美观,更直接关系到车辆长期的耐用性和在极限情况下的安全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