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G7上市夜:一场关于神话与现实的较量
昨晚我还在家门口那家烧烤摊跟朋友唠嗑,手机屏幕弹出小鹏G7上市的消息,售价19.58-22.58万。刚吃完一串羊肉,顺手刷了下车友群,“大定9分钟破万台”这条官方微博已经被转得飞快。身边开P7+的小王也凑过来看,说他媳妇儿早盯着新款纯电SUV了,不过更关心能不能抢到首发权益。
其实,这次G7不光是价格区间卡得巧妙,还成了小鹏自研图灵芯片的首秀舞台。我记得前阵子修车的时候跟技师老刘聊起过芯片,他总说“自己家的东西才放心”,不过吐槽起来也没留情——“别光看参数啊兄弟,用起来不卡才是真的牛。”老刘用的是上一代X9,他说智能驾驶辅助有时候反应慢半拍,下雨天路面识别就迷糊。这回听说图灵算力上去了,不知道实际体验会不会真像宣传里那么丝滑。
这事让我想起去年冬天,我带着爸妈去南方旅游,一路用P7+自动巡航跑高速。副驾上的老妈念叨:“你这高科技能不能别吓人?”她最怕那种突然刹停或者偏离车道的小插曲。后来我发现,其实绝大多数用户对这些花哨配置都既期待又忐忑。所以当何小鹏在发布会上讲未来AES和AEB要做突破时,我脑子里浮现的不是技术词,而是某个普通家庭司机深夜回家的那份安心。
话题绕回来,这次G7顶配702Ultra卖到22.58万,比特斯拉Model Y和隔壁热销的小米YU7错开了一点点,但正好撞上乐道L60这个20万级纯电SUV的新晋热门。有意思的是,小米YU7今年销量爆表,大定数字几乎成了业内神话,就连何小鹏自己都承认,“人家创造了一个中国汽车史上的神话”。但他又补一句:“我们G7卖得也不差。”
不过讲真,现在新能源圈月销过万的国产纯电SUV并不多见,上个月乐道L60交付6400台、极氪某款5月四千多而已,所以无论谁打出漂亮的大定数字,都还要看后续交付和真实用车反馈。这两年我帮邻居选过三四辆新能源,每次都会被问同一个问题:买之前吹爆、买之后真香吗?比如之前有人纠结磷酸铁锂还是三元锂电池,其实市区通勤一年下来根本感受不到太大区别,倒是冷门配置如座椅通风、后排加热这种夏天冬天都能派上用场的小细节,让不少人用了直呼值回票价。
再说回来,这次602km Max版本其实也是临时加进来的,据产品负责人Nick透露,是因为“小定客户调研”发现很多用户希望价格再亲民些,同时保留核心能力。我想起去年年底,有位做外卖骑手转行送快递的大哥找我咨询新车。他预算有限,但很在意续航够不够撑一天跑单。“只要别让我中午找桩充电就行。”所以对于这种务实型消费者新出的602km版本或许更合胃口。不过据官方数据,大部分订单还是流向Ultra版,看样子愿意为高阶智驾买单的人越来越多。
聊到图灵芯片,我曾经偷偷溜进4S店试坐展车,那会儿销售顾问还专门科普了一下什么叫“三颗独立图灵”。他说以后有一颗需要到店安装,“装起来很快,比换轮胎省事”,每个月都有几千台后装能力。但据他说,目前产能匹配不上预期销量,所以只能先这样安排。不知道以后是不是所有Max车型都会标配双Orin X或者单图灵?按销售嘴里的说法,一颗750TOPS算力已经比以前强50%,关键内存带宽提升明显,高速变线啥的不拖泥带水。但老司机们最关心的问题还是落地体验,比如有没有延迟、死机、小概率bug这些日常琐碎,很少有人真的天天把智驾推到极限操作线上去玩命。
至于2025年,小鹏似乎准备拼个痛快。今年更新后的G9/X9,加上刚亮相的全新P7,在售车型一下堆到了六款。我有个习惯,就是每逢换季给自己的旧轿跑做一次全面养护——清理空调滤芯、防冻液检查、电池健康度测评。这几年新能源汽车保养虽然省油钱,但冷却系统、电驱动模块偶尔出点毛病,还挺考验售后响应速度。有朋友遇见动力系统报警灯莫名亮起,好在附近服务站处理及时,否则耽误周末自驾计划就麻烦了。所以品牌体系越复杂,对售后的压力也越大,不只是拼销量,更考验长期运营能力。
顺便提一句,今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小鹏净亏损收窄近一半。如果扣掉大众授权费用,自身盈利压力依然不轻。不过从老板何小鹏的话里听出来,他对年底扭亏还有信心,说过去三年公司经历“涅槃式蜕变”。这些管理层的话听多了,总觉得背后藏着不少故事,比如研发团队如何熬夜赶项目、新工厂上线初期那些啼笑皆非的小插曲,只是鲜少公开罢了。据群里一个混供应链的大哥八卦,新车型零部件磨合初期,经常出现一些难以复现的小故障,有时候就是传感器接触松动引发误报——这种生活化细节,也许只有真正参与其中的人才能体会吧。
昨晚临睡前刷朋友圈,又看到有人晒出了提新车的视频,评论底下各种调侃谁是真正性价比之王。而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90后来讲,也许更多关注的是,下班堵在二环桥上的那个傍晚,到底哪辆智能纯电SUV陪你等红灯更舒服、更靠谱?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