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威海自动开走,官方回应揭手机误触真相

一辆停在门口的汽车,突然毫无征兆地启动、驶离车位。屋内的人惊叫,屋外的人狂追。这不是科幻电影的开场,而是2025年9月30日发生在山东威海的真实一幕。涉事车辆是小米SU7,事件视频一经传播,迅速引爆舆论:智能汽车,真的能“自己开”?

小米汽车威海自动开走,官方回应揭手机误触真相-有驾

小米汽车在10月3日发布调查通报,还原了真相:车辆并未失控,而是接收到了来自车主手机的泊车辅助指令。后台数据与iPhone 15 Pro Max的操作日志完全匹配。所谓“自动驾驶”,实为手机误触所致。一场虚惊,却揭开了智能汽车时代最现实的隐忧——当操作只需轻点手机,安全防线还能守得住吗?

小米汽车威海自动开走,官方回应揭手机误触真相-有驾

智能泊车辅助功能早已不是新鲜配置。数据显示,2025年前四个月,中国乘用车自动泊车系统(APA)整体装车率达31.2%,在24万元以上车型中更超过50%。理想、小鹏、华为系车型纷纷将遥控泊车、记忆泊入等功能作为卖点。技术跑得飞快,但用户认知与交互设计并未同步跟上。小米此次事件中,车主坚称未操作手机,反映出用户对“蓝牙近场触发”“后台静默指令”等机制缺乏感知。功能越智能,操作越隐蔽,误触风险就越难被察觉。

小米汽车威海自动开走,官方回应揭手机误触真相-有驾

这并非孤例。有车主启动自动泊车后撞柱,车企称“系统未激活”,却无法提供车内操作画面;有车辆因无法识别卡车货斗而剐蹭,系统判定“无障碍”;更有导航辅助驾驶在高速上突然变道,导致蹭墩。问题核心不在于技术是否成熟,而在于责任边界是否清晰。当前法规仍将L2级辅助驾驶的事故责任归于驾驶员,但车企掌握全部数据,用户难以自证清白。当“系统说你动了”,而你坚称没动,谁来裁决?

小米汽车威海自动开走,官方回应揭手机误触真相-有驾

小米的回应快速且透明,主动调取双端日志、澄清客服误读型号的乌龙,展现了应有的企业担当。但个体企业的努力,无法替代系统性规则的缺位。智能汽车不是手机,一次误触的代价可能是生命。行业亟需统一的交互规范:关键指令是否必须二次确认?远程控车是否应设置安全围栏?车辆动态响应前,是否应发出声光警示?这些细节,决定技术是便利还是隐患。

小米汽车威海自动开走,官方回应揭手机误触真相-有驾

技术不会停下脚步,但安全必须设下护栏。真正的智能,不在于车能自动开走,而在于它知道何时不该开。我们期待的不是更灵敏的传感器,而是更清晰的责任链、更透明的数据权和更人性化的交互设计。当汽车越来越像“伙伴”,我们更需明确:握紧方向盘的,永远是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