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刚买了国六B新车的朋友可能都有个共同的困惑,那就是感觉自己的新车开起来怪怪的。
明明是最新技术的产物,油耗却莫名其妙地高得吓人,有些车主反映,日常在市区开,油耗能从正常的百公里八九升,一路飙到十五升甚至二十升。
加速的时候也感觉力不从心,油门踩下去了,只听见发动机声音变大,车子却慢吞吞地往前走,一点没有新车该有的轻快感。
很多人都在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是不是车子质量有问题?
其实,这背后的原因,大多指向了一个我们以前不太熟悉的小零件——颗粒捕捉器,简称GPF。
要说清楚这件事,我们得先了解一下它为什么会出现。
我们国家为了保护环境,让大家能呼吸到更干净的空气,推出了非常严格的“国六B”汽车排放标准。
这个标准可以说是全球最严的之一,它对汽车尾气里一种叫做“颗粒物”的有害物质,限制得特别死。
具体有多严格呢?
它要求汽油车每跑一公里,排出的颗粒物不能超过3毫克。
这个数字可能大家没什么概念,打个比方,这比之前的标准一下子严格了九成还多,几乎是要求尾气里不能有任何肉眼可见的烟尘。
这个目标无疑是正确且值得称赞的,蓝天白云是我们共同的期盼。
面对这么高的要求,汽车厂家们就得想办法达标。
最根本、最彻底的办法,是从发动机技术本身下手,改进燃烧系统,让每一滴汽油都烧得更充分、更干净,从源头上就少产生或者不产生这些颗粒物。
这好比一个厨师,要想菜做得没油烟,就得研究怎么用更健康的烹饪方式,而不是在厨房里装一大堆抽油烟机。
但彻底改进发动机技术,需要投入巨大的研发成本和时间,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于是,为了尽快让产品符合国六B标准并上市销售,不少车企选择了一条“捷径”:在汽车的排气系统里,加装一个颗粒捕捉器。
这个颗粒捕捉器,说白了,就像是给汽车的排气管戴上了一个高精度的“口罩”。
汽车尾气排出来的时候,经过这个装置,里面的碳烟颗粒就会被它像筛子一样拦截下来,只有相对干净的气体才能排出去。
这样一来,尾气检测数据立刻就漂亮了,能够轻松通过国六B的严苛标准。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既能满足环保法规,又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聪明”办法。
可问题恰恰就出在这个“口罩”上。
我们都知道,口罩戴久了,会被灰尘和杂质堵住,影响呼吸。
汽车的这个“口罩”也是一样,它捕捉的碳烟颗粒越来越多,时间长了就会把排气管给堵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程师设计了一个“自我清洁”的功能,专业上叫“再生”。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把排气管的温度升高到大约600到700摄氏度,把捕捉器里拦截下来的碳烟颗粒物给烧掉,烧成灰烬,从而恢复它的通畅。
这就好比一个能自动清洁的烤箱,通过高温程序把里面的油污烧掉。
理论上听起来很完美,可现实却很骨感。
这个“再生”功能需要一个非常苛刻的条件,那就是持续的高温。
而这种高温,通常只有在汽车长时间高转速行驶,比如在高速公路上飞驰时才能达到。
可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日常用车环境是怎样的呢?
尤其是在大中城市,我们每天面对的是早晚高峰的拥堵,车子走走停停,时速能上到六十公里都算不错了。
我们开车大多是短途通勤、接送孩子、去超市买菜,可能一趟开下来也就几公里、十几公里,发动机和排气管还没等热起来,车就熄火了。
在这样的低速、短途工况下,排气管的温度根本达不到再生所需要的六七百摄氏度。
于是,一个恶性循环就开始了。
颗粒捕捉器里的碳烟颗粒因为温度不够,无法被及时烧掉,就越积越多。
积得多了,排气就越来越不顺畅,就像一个人鼻子堵了,呼吸困难。
汽车一旦“喘不上气”,一系列的麻烦就接踵而至。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油耗急剧上升,因为发动机需要用更大的力气才能把废气“挤”出去,行车电脑也会判断排气不畅,从而指令喷油系统增加喷油量,试图通过多烧油来提升排气温度,触发“再生”。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油耗会翻倍甚至更高,有车主记录到在寒冷的冬天,一箱油的工夫,颗粒捕捉器就堵了两次,算下来百公里油耗竟然高达三十二升,这哪里是在开车,简直是在烧钱。
随之而来的就是动力严重下降。
排气不畅,进气自然也受影响,发动机的动力大打折扣。
车主会感觉车子变得很“肉”,踩下油门,发动机转速上去了,声音也很大,但车速就是提不起来,尤其是在需要超车或者上坡的时候,那种有心无力的感觉让人非常恼火。
同时,像自动启停这类对发动机工况要求比较高的功能,也会因为系统检测到排气系统异常而自动失效。
面对车主们雪片般的投诉,一些汽车厂家的应对方式,说实话有些敷衍。
他们给出的解决方案往往不是从产品本身去改进,而是教用户一些“土方法”,比如让车主“有空多去跑跑高速”,或者“在安全的地方原地挂空挡,把油门踩到三千转,保持十几分钟”,甚至还有建议车主加注价格更贵的98号汽油。
这些说法让很多车主感到无奈又气愤。
一位车主的话很有代表性:“我花二十多万买回来的车,本想让它为我的生活提供便利,结果现在我倒成了它的‘仆人’,得定期花上额外的时间和油钱,专门带它出去‘清嗓子’,这到底是谁在为谁服务?”
更让消费者感到不公平的是,一些车企在不同配置的车型上还搞起了“区别对待”。
以某款热销的合资SUV为例,其高配的380TSI版本,厂家就把颗粒捕捉器与三元催化器集成设计,放置在靠近发动机排气歧管的高温区域。
这样一来,借助发动机排出的高温废气,颗粒捕捉器很容易就能达到“再生”所需的温度,堵塞的问题就很少发生。
然而,在该车型销量更大、价格更亲民的330TSI版本上,为了节省成本,厂家却把颗粒捕捉器安装在了远离发动机的排气管中后段,那里温度较低,自然就成了堵塞的重灾区。
这就很清楚地表明,问题不是技术上无法解决,而是在一些面向普通家庭的走量车型上,厂家为了控制成本,宁愿牺牲用户的体验。
这份为了应对环保法规而增加的成本和使用上的不便,最终被巧妙地转嫁到了那些预算相对有限的普通消费者身上。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并非所有车企都选择了这条“捷径”。
有些负责任的品牌,比如丰田,就坚持在发动机燃烧技术上深耕,通过优化设计,从源头上减少颗粒物的产生,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对颗粒捕捉器的过度依赖。
还有像长城汽车,在旗下的皮卡车型出现类似问题后,也积极响应用户诉求,推出了终身免费清理的服务,并在后续产品上进行了改进。
这些例子都说明,环保和用户体验并非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愿意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为真正的技术进步投入资金,而不是把难题和成本甩给消费者。
环保是大势所趋,国策民心所向,但这不应该成为某些企业技术“偷懒”的借口。
真正的绿色出行,绝不应该是让车主们通过在路上“空烧汽油”这种荒唐的方式来实现的。
颗粒捕捉器引发的争议,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汽车行业在面对政策与市场时的不同态度和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