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汉销量下滑背后:高端定位迷失与品牌升级困局

4年前,当比亚迪汉以新能源国产豪华车的姿态横空出世时,国内感叹“这车真能打”,售价高达30万以上的车型也一度成为街头炫富新选择。但事过境迁,最新数据显示,比亚迪汉的销量从曾经月销2万台以上的大热,到如今每月仅8千台出头,仅为巅峰时期的四分之一。是技术不够硬,还是品牌走了下坡路?汉DM-i和汉EV近日悄然改款,并未调价却作出了不少配置升级,但营销却静悄悄的,这背后透露出怎样的困境?比亚迪能否靠着增配不加价的“杀手锏”重振汉系列的王者地位?

比亚迪汉销量下滑背后:高端定位迷失与品牌升级困局-有驾

有人说,比亚迪技术没问题,刀片电池、云辇系统等世界领先,但如今的汉,却仿佛自废武功一般,逐渐沦为了市场中的性价比“一员”。确实,比起当初的国产豪华标杆形象,如今的汉系列在广告、宣传中,几乎很少再强调“高端感”。而更让老车主感到不满的是,比亚迪也在价格战的泥沼里越陷越深:一台原本售价高达30万的车,如今直接压到了15万。这价格是降下来了,可这些消费者眼里的“排面”和自豪感,也随着价格一起“缩水”。

一些老车主甚至喊出了“被背刺”的声音:“我买的是高端,结果现在路上随处可见,官降还没个底线!”价格策略直接反手送上了用户的不信任。而随着新车改款的推出,一边是技术优化和续航升级,一边是静悄悄的市场推广,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没有抢眼的营销话题,难免让人好奇:比亚迪这一次,究竟是破釜沉舟还是另有图谋?

比亚迪汉销量下滑背后:高端定位迷失与品牌升级困局-有驾

比亚迪的困局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仅从数据汉DM-i续航245公里、综合里程1560公里,汉EV续航最高705公里,加速只需6.9秒,技术参数确实一骑绝尘;内饰用上云辇-C悬架、激光雷达、怀挡设计,还附送冰箱和智能车机,这些配置比不少进口品牌都还要好。一家堆满了“参数”的车企,却在消费者心中越来越不起眼,销量如何能上去呢?

一位老车主刘先生的现身说法道出了问题所在:“提车的时候,周围人投来的都满是羡慕的目光,觉得这车带面子。但后来,比亚迪疯狂降价,这让我觉得自己亏了不是一星半点,别人花接近一半的价格,买了更新的配置、也叫‘汉’的车,心里能舒坦吗?”降价不意味增长,当比亚迪拼命打价格战时,不少老用户的心理防线被击溃了,而那些追求真正高端体验的潜在消费者又选择了蔚来、小鹏,甚至直接把目光投向豪华品牌奔驰、奥迪、特斯拉。

比亚迪汉销量下滑背后:高端定位迷失与品牌升级困局-有驾

可是,价格的妥协还不仅仅是用户的不满这么简单。全国目前只有352个兆瓦充电桩,90%都在比亚迪4S店——表面看这是给用户提供便利的专属服务,但实际上,这一设计大大限制了新系统的普及速度。技术上的前沿不仅没有成为加分项,反而被吐槽“画饼太大,吃不到嘴”。加之外观设计多年来也未见大变,汉系列为营造高端感而精心打造的形象逐渐抹平。

短时间销量滑坡并不可怕,问题是,比亚迪的汉系列正在失去市场的信任感,而它的替补选手腾势却难担“高端大旗”。早在几年前,比亚迪与戴姆勒(奔驰母公司)的合作让腾势这个品牌流露了不少豪华车的味道,但当奔驰撤离腾势后,这种高端滤镜却逐步失去了魔力。尽管如今的腾势依然在质量和口碑上表现不错,销量却着实不尽人意。2023年9月,腾势全品牌才卖出1.24万辆,其中占绝对主力的都是D9一款商务MPV,而其他定位“高端智能轿车”的车型N7、N8等,几乎没能撼动主流竟品,销量之低唉声载道。

比亚迪汉销量下滑背后:高端定位迷失与品牌升级困局-有驾

不止如此,年轻用户的分流效应也正在吞噬比亚迪的市场。与过去20万元以下的家轿消费者不同,现在的小米SU7主打“年轻人的第一辆车”,小鹏P7走科技风,蔚来甚至靠全方位的创意车主服务吸引“圈层效应”。而反观比亚迪,目前的宣传重点还是围绕“省油”“续航长”的逻辑。这本来是它们的核心竞争力,但时代变了,消费者要的体验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可不仅仅是这些冰冷的技术术语。

或许,这一次汉系列改款后悄然上线,背后正预示着比亚迪正在重新审视自己的路线问题。不同于以往“价格战”的口号风格,这次汉系列的确在配置升级上显得诚意满满,似乎还有回归技术初心的决心。当我们细究其意义时,矛盾也就一目了然了。

比亚迪汉销量下滑背后:高端定位迷失与品牌升级困局-有驾

其一,比亚迪汉DM-i版纯电续航245公里,相比起新能源的行业天花板,参数提升没错,但仍解决不了核心问题——它怎么为车主赋能?当下用户印象深刻的往往不是“账面优秀”的数据表现,而是整体价值的提升——从车主服务到出行体验,它缺了点让用户心动的文化和情感价值。

其二,硬件升级了,但人们感受到的“豪华感”呢?特斯拉Model Y给消费者带来的,是一种“拥有未来”的强烈高端感,但看着外观疲态尽显、布局同质化严重的汉系列,即使动辄带上“云辇”和“激光雷达”等新术语,却依然改写不了“物美价廉”的固有形象。

至此,我们不禁要问一个问题:比亚迪这样的“科技主导+低价冲量”模式,是不是正在拖累它高端化的野心?更重要的是,针对外界期待的“品牌向上”“中国高端车标杆”,比亚迪从一开始似乎就用错了姿势。

汉系列销量始终难以恢复元气,更多潜在危机仍然显现。新车型的推出未必能扭转品牌价值下滑的现状。试想一下,当比亚迪在跑量的同时彻底失去了“国产高端车”的市场地位,其腾势能否起势,汉系列又是否还值得向高端发力,这些都是待解的问题。

更意外的是,高价市场的分歧正在加深。比亚迪自己已经用降价将“汉”从高端市场中拉回了“性价比”阵营,而此时再想重新塑造它的品牌形象,显然不那么容易了。比亚迪腾势和仰望系列之间的定位关系反而变得更加模糊,高端用户和家用型消费者的边界线变得越来越分散。冲高的又不得不兼顾走量,它到底想抓住谁?谜团越来越多。

不得不承认,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确实出类拔萃,但技术和品牌之间始终存在不可忽视的鸿沟。所谓的高端,是用户心里的“总和价值”,它不仅仅在于参数多优秀,而在于体验是否让人心甘情愿为这份“情感溢价”买单。降价、堆配置,看似是亲民,但只会让“高端”更无从谈起。对比亚迪而言,如何在做大市场规模的填补品牌价值的空缺,才是真正的难点。

15万到21万的比亚迪汉,性能甩豪华竞品一条街,但你愿意多掏几万买这份“技术上的领先”吗?品牌和性价比之间,是不是早该找到一个平衡点,而不是一再用降价消耗高端想象力?你怎么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