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高峰的北京国贸一个上班族连续刷了10单网约车系统提示“附近暂无司机接单”他急得直跺脚孩子马上要迟到而打车软件却像卡住了一样毫无反应。 无奈之下他转头点了顺风车价格倒是便宜了三分之一可等了整整15分钟才接到司机对方还顺口问了一句:“你这单不顺路加5块走不? ”
这不是个例。 2023年某头部网约车平台数据显示司机中同时跑顺风车的比例从20%飙升至45%而核心城市的“全职网约车司机”数量同比下降18%。 这些数字背后是整个出行市场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资源迁移”。 越来越多的司机发现跑顺风车比跑网约车更赚钱。 同样是日均12小时在线流水500元的顺风车平台抽成后司机能拿到400元;而跑网约车12小时流水600元抽成后净赚350元。 同样的时间顺风车多赚50块谁会不动心?
平台的规则设计早就悄悄倾斜了。 顺风车的抽成普遍控制在8%-12%比网约车低5%-10个百分点。 这还不算完平台还设置了“冲单奖”“高峰补贴”“完单红包”等一系列激励措施变相鼓励司机把更多时间花在顺风车上。 部分平台在派单逻辑上也做了调整顺风车订单的匹配优先级被悄悄提高导致网约车司机常常“抢不到单”而顺风车司机却能持续接到订单。 这种“明降抽成、暗提权重”的操作让顺风车在事实上已经不再是“顺路合乘”而是演变成了一种“准网约车”服务。
司机用脚投票的结果直接反映在乘客端。 早高峰的等待时间从平均5分钟延长到15分钟已经是常态。 不少用户抱怨以前打车“秒接”现在得“刷好几遍”。 有些司机接单后临时取消或者要求“加价才走”这种现象在夜间、雨天、节假日尤为突出。 表面上看是司机服务意识下降背后是平台规则导致的“劣币驱逐良币”当顺风车能以更低的成本拿到更高的收益谁还愿意老老实实跑网约车?
价格战是另一个推手。 10公里的通勤单网约车标价35元顺风车只要25元。 乘客当然选便宜的。 可这25元的背后司机实际到手可能只有18元平台通过“动态补贴”和“隐藏抽成”把差价补上。 这种模式短期内能抢用户长期却不可持续。 一旦补贴退坡司机收入骤降要么退出要么开始“挑单”。 于是跨城单、夜间单、带老人孩子的单、去偏远地区的单没人愿意接。 乘客看似占了便宜实则失去了选择权。
更隐蔽的问题是服务分层的崩塌。 网约车的核心价值是“确定性”司机专业、车辆合规、响应及时、服务标准统一。 而顺风车的本质是“共享”顺路、低成本、非营利性。 现在平台硬生生把顺风车打造成“低价+服务”的混合体模糊了两者的边界。 结果是高端用户想找一辆干净整洁、服务周到的专车发现司机都在跑顺风车;低端用户只想省钱却被低价绑架不得不接受长时间等待和临时加价;中间用户两头不靠体验最差。
有司机算过一笔账:跑网约车每单平台抽25%-30%加上油费、车辆损耗、保险净利率不到20%。 而跑顺风车虽然单价低抽成少、奖励多综合下来净利率反而更高。 顺风车没有“服务分”考核、没有投诉高压线、没有强制接单要求跑起来更“自由”。 这种“高回报+低压力”的组合让越来越多的网约车司机转投顺风车阵营。
平台的动机并不难理解。 顺风车的合规成本远低于网约车。 网约车需要“人车双证”司机要办网约车驾驶员证车辆要办网约车运输证平台要承担更高的监管责任和运营成本。 而顺风车在多数城市被视为“私人小客车合乘”监管相对宽松平台几乎不用为司机和车辆的合规性背书。 用顺风车替代网约车等于用低成本模式替代高成本模式利润空间自然更大。
这套逻辑正在反噬整个行业。 当网约车司机大量流失平台为了维持运力不得不提高对剩余司机的抽成或者降低奖励进一步加剧司机流失。 乘客叫车越来越难价格越来越高体验越来越差。 部分平台开始推出“特惠快车”“一口价”等变相顺风车产品试图用更低的价格留住用户这只是把问题往后推没有解决根本矛盾。
用户讨论区里有人开始质疑:“顺风车到底还算不算‘顺路’? ”一位上海的司机坦言:“我现在每天早上从浦东跑到徐家汇专门接上班单下午再接下班单根本不是顺路就是冲着奖励去的。 ”另一位北京的乘客吐槽:“我昨天打顺风车司机绕了20分钟才来接我说‘顺路’可我查地图他根本是反方向过来的。 ”
这种“伪顺风”现象已经非常普遍。 平台通过算法推荐“高奖励路线”诱导司机刻意选择能接到顺风车订单的行驶路径本质上已经违背了“顺路合乘”的初衷。 更有甚者一些司机注册多个账号利用平台补贴规则“薅羊毛”进一步扭曲了市场。
行业观察者指出这种畸形的制度设计本质上是平台在监管灰色地带打“擦边球”。 顺风车本应是私家车在自有出行计划下的顺便搭载现在却被平台异化为一种“准营运”模式。 司机日均在线12小时接单量超过30单月流水过万这还是“顺路”吗? 这分明就是全职网约车司机只是披着顺风车的外衣。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模式正在向二三线城市蔓延。 某中部省会城市2024年顺风车订单量同比增长67%而网约车订单量同比下降12%。 当地交管部门已经开始关注“顺风车变相营运”问题执法难度大取证困难平台责任界定模糊导致监管滞后。
用户的选择正在被“绑架”。 你想要便宜就得接受不确定的服务;你想要确定服务就得付出更高的价格还可能叫不到车。 这种“两头堵”的局面不是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而是平台规则人为制造的失衡。 有评论指出:“平台不是在做服务而是在做流量套利。 把顺风车当低价武器把网约车当高价收割机最终伤害的是整个出行生态。 ”
司机群体的分化也在加剧。 一部分人选择“全职顺风”追求高净收入和低压力;另一部分人坚守网约车面临订单减少、收入下降的困境;还有人“两边跑”根据奖励和订单情况动态切换。 这种分裂让平台更容易操控供需关系也让服务标准越来越难以统一。
乘客的反馈越来越两极化。 有人点赞顺风车“便宜又方便”有人痛批“叫车难、服务差、加价狠”。 一位广州的宝妈说:“我孩子发烧半夜打车去医院连刷半小时没人接最后司机来了还要加20块我不加他就不走。 ”这种极端案例虽然不多足以暴露系统性风险。
平台的回应往往是“优化算法”“提升体验”从实际动作看顺风车的补贴和奖励并未减少反而在重要节假日和高峰时段加大投放。 这说明平台依然把顺风车当作抢占市场的战略工具而非单纯的共享出行补充。
讨论区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让顺风车回归顺路让网约车回归专业。 ”有人建议应严格限制顺风车的日接单量和月收入上限防止变相营运;有人主张平台应公开抽成比例和奖励机制接受社会监督;还有人提出应建立独立的出行服务评级体系区分“共享”与“专业”服务让用户明明白白选择。
这些声音在平台的流量和利润面前显得微弱。 一场关于出行本质的讨论正在悄然展开。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出行服务? 是无限压低价格的“便宜”还是稳定可靠的“确定”? 当平台用规则扭曲市场最终买单的会不会是每一个普通用户?
参考来源 · 10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