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合资车这个词,现在在国内汽车圈里,已经和“没落”牢牢绑定一起了?一想起十几年前,那时候谁家里要是买了个德系、日系的轿车,都觉得相当有面子。可如今再看看,合资车销量一再下滑,国产品牌节节高升,大家的观念变了,价格战都打到起飞,仿佛真的应了那句老话:落后就要挨打。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合资品牌怎么说没落就没落了?技术不是很牛吗,人家发动机、变速箱那些,都是老祖宗熬出来的。要搞明白这事,先问问自己:我们真的还那么迷恋合资车吗?这些年中国汽车市场变化那么大,难道真的是国产车一下子成了王者?
其实传统合资车的衰落,最大的原因不是别人进步得太快,而是自己原地踏步。这个局面,多少有点“得过且过”。有些人说,合资车不甘心放下身段,觉得自己是老大,就一直用那套燃油车哲学混日子。可中国变化太快了,现在都在追新能源和智能化,人家比亚迪、吉利、理想这些,天天都在搞新技术,用户体验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这里就有一个特别值得琢磨的问题:技术积累到底值多少钱?合资车确实积累了很多技术,看家本领也挺多,发动机啥的确实厉害。但问题是,这些技术是不是已经跟不上时代了?新能源汽车出来之后,整个系统都变了,电池、电机、车机、智能化,这些新东西传统合资车靠用旧思路“油改电”,结果只做了个四不像,价格还卖得老高,谁愿意买?你还在吹什么德系底盘,大家都要看屏幕大不大,语音助手灵不灵。
不得不说,中国市场现在的判断标准,早都变了。你回忆十年前,大家买车基本就信合资品牌的可靠耐用,可现在的消费者,手机用得顺手,选车也更看智能驾驶、自动泊车、语音互动,有趣好用才是王道。国产新能源汽车在这些方面奇招百出,你看问界的车机那流畅度、理想的座舱氛围、比亚迪的价格优势,都把合资品牌远远甩在身后。
很多人有个疑问:既然合资品牌技术、资金、管理水平这么高,凭啥败得这么惨?其实就是转型太慢了,小心翼翼不舍得放弃燃油老本行。错失了电动车红利期,别人已经把电池、电驱、电控研究得如火如荼,你还在犹豫市场要不要接受。等醒悟过来,国产已经抢完大蛋糕了。
说白了,合资车就是没跟上形势。而且在销售上,合资车的定价权也逐渐崩塌。之前高高在上,靠品牌光环卖高价,现在打起价格战,一口价、限时折扣啥的,光环一去不复返,连降价都带着一种绝望味道。
然后我们来看看国产车为何能一路逆袭?首先是新能源汽车政策支持,购车有补贴、充电有方便,国家层层助力,这一步比欧洲美国快多了。再就是国产品牌敢拼敢做,把“智能车”作为自己的核心优势。你说花同样的钱,买个一堆功能的国产车,还是一个鸡肋合资车?其实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有些朋友又会说,国产车是不是风头过了,合资品牌还会不会再反攻?这个问题,关键还是看你有没有真拿中国用户当回事。如果还是沿用原来国外那套做法,什么全球车型、平台化战略,继续自说自话,那大概率不会翻盘。现在的车市,比拼的是响应速度和本土化能力,你像比亚迪、长安、吉利这些品牌,已经把用户体验做到极限,不断更新迭代,追着市场跑。
还有一点很扎心,你发现合资车真的只剩下“怀旧”了吗?大家聊起卡罗拉、CR-V、朗逸这些,都是以前的神车,但销售榜上一看,早不是昔日的主角。取而代之的,比亚迪秦、宋,理想L系列,问界,特斯拉Model Y,新势力从各个方面一把抓住消费者,无论价格、操控、科技、服务体验,都远远超出合资车。时代变了,偏偏有些合资厂牌还没醒过来。
其实这种变化,不光是车市,是整个中国制造业的缩影。你还记得最早的手机市场吗?诺基亚、摩托罗拉一直当老大,结果智能机一出来,国产品牌横空出世,苹果、华为、小米、OPPO、vivo各显神通。汽车市场这几年,正在经历同样的革命,就是技术变革带动替代,加上中国市场本地化需求爆发。
说到底,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不是技术储备为王的年代,而是技术服务和用户体验为王的年代。你看新能源、智能化不断提升,大家追求的是体验升级,把车当成移动智能终端。这时候合资车守着发动机、底盘这些传统强项当然不够,必须得跟着市场跑。否则就像现在这样,丢掉份额,只能靠降价苦苦自保。
当然,有一点不能忽视,就是“落后”并非全无机会。合资车如果能放下面子,真正拥抱中国市场,把研发、定价、体验全都本土化,重新赢得中国用户信任,还是有翻身的可能。关键看你把谁当作客户,是把中国当成全球最大的市场?还是依然当成实验田?这个选择,决定合资品牌的未来。
想一想,为什么当年国产品牌会被嘲笑为山寨?无非是当时技术跟不上,如今自主品牌在全球芯片、电池、平台、电驱做得越来越强,已经积累起一整套核心优势。反过来看,合资品牌过去那些技术,也不是万能的,只要市场需求转变,谁都可能掉队。这难道不是商场和技术界里最真实的道理?
最后想说,汽车市场真正的变革,其实是时代和消费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品牌如果骄傲到只拿光环炫耀,不肯脚踏实地,一定会在下一个技术洪流里被拍死在沙滩上。合资车现在的处境,就是典型案例。要出圈,就得先放下包袱,把目光放在中国用户体验上,而不是年复一年套用全球市场那套古板做法。落后就要挨打,没啥委屈谁,是这个市场的铁律罢了。
或许合资车还会有机会,但留给他们自我革新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大家想想这十年国内汽车市场的变迁,再看看变革中的合资车,答案就摆在眼前了。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