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停车场的灯下,一排排崭新的新能源汽车静静码放。四周安静得只能听到偶尔几声电机的低吟。就在这样的夜色里,有人开始对这些亮晶晶的车身指指点点。不是看配置,也不是挑选颜色,是在衡量一场“战斗”的输赢。比亚迪,又成了那个被聚光灯追着走的主角。
假如你是一位普通消费者,这场“热闹”看起来和自己关系不大:车价越来越便宜,多好。但如果你是上游供应商、或产业链里的一颗小螺丝钉,恐怕就笑不出来了。甚至做梦都在盘算今年的应收账什么时能到账。“新能源车的价格战,到底谁受益,谁受伤?”这个问题,像停车库角落永远暗的一盏灯,怎么也照不到答案。
这事的起点其实不复杂:今年五月,长城汽车的大老板魏建军在访谈里那句“车圈恒大”,虽然口风紧,但经验丰富的喉舌很快对号入座。吃瓜群众与行业大佬都心知肚明,“恒大”两个字其实在比亚迪头上飘了半天。比亚迪公关负责人李云飞没让人失望,立刻微博回怼,一时间,围观者如潮。
火苗添油,吉利副总裁杨学良也来凑热闹,他说新能源车行业“内卷”已到变态程度。好家伙,车市的戏份多得不像技术革命,倒像豪门夜总会。
从旁观者的证据链看,比亚迪的低价策略,不算什么新鲜事。道理说起来也简单:技术发展,规模效应,电池材料价格猛降,这一波降价潮本来也在预期之中。比亚迪刀片电池一上市,说白了就是降本神器。可当“降价”成了主旋律,“底在哪里?”成了全行业的考古课题。
细数起来,新能源整车价格一路腰斩,除去比亚迪的价格战,也是因为碳酸锂从六十多万跌到八万。没什么比市场更会算账。产能上来了,边际成本下去了,谁还敢卖高价?2020年全国新能源车产136万辆, 2024年一举破千万,量变带动质变。
可换个角度,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低价不是白来的,羊毛还是要出在羊身上。这些年,行业平均账期182天,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你辛苦供货半年,等钱再等半年。供应商看着订单量大增,账却越做越薄。账单上数字跳跃,银行账户却像装了反吸泵,怎么也存不住钱。为了活下去,只有压缩成本——降低用料,甚至牺牲品质,谁还敢较真高标准?连环内卷,像流行病一样从一线车企顺流到材料端。
有人觉得可以靠行业自觉“刹车”,但谁先停,谁死得快。每家企业心里都明白:不降就出局,降了也未必能活。看着一众被拖垮的“小厂”,只会感叹一句,现在的生意场,不打价格战就像自己主动把流量让出去。偶尔同行凑个饭局,举杯都像在拼谁能最后撑到结账离场。
再加把火,地方政府不甘寂寞,一窝蜂上马新能源项目,招商引资比拼GDP。车厂越建越多,销量却爬不上去。车卖不动怎么办?继续降价,促销,上市即“打骨折”。很多工厂成了产能过剩的样板间,外表光鲜,内部早已虚脱。
这类行业乱象,靠单个企业的公关口水仗,解决不了。这就像职业法医遇到一个疑难死因,光问哪个刀口致命没用,你得把现场所有变量都拉出来复盘:资本催化?原材料行情?技术门槛?政策杠杆?每一环都缺不得。比亚迪被骂垄断、卷价格,但如果市场环境和供应链清洁透明,谁愿意年年玩命降价、暴力比拼?
“狗咬狗,一嘴毛”,用在车圈竞争上,并不算夸张。最惨往往不是主角,而是那些站在舞台角落的边角料。例如账期被拖的供应链小微企业,他们没有任何发言权,也没有讨价还价的空间,最后连裁员都得自己咬牙决定。
黑色幽默的一点是:你以为行业里卷得最厉害的是比亚迪,其实早已发展到“谁都不得好”。今天的赢家,明天可能就会成为下一个“车圈恒大”。而至于谁才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带头人,谁又是真正的绊脚石,恐怕只有当潮水退去才见分晓。
我常常想,“内卷”到底有没有天花板?行业如果还这么玩,下一步会不会只能比拼谁活得更像机器,各种人性和温情被压缩到数据报表的一行备注里?也许我们最终要追问的不是“低价有没有错”,而是什么样的市场游戏规则,才会让价值与创新、品质与效率之间找到最脆弱的平衡点?
这个谜底,很难指望一家公司给出。行业冷暖,人情薄如纸。下次你路过新能源车的展厅,看着那些琳琅满目的低价促销海报,心里或许会犹豫:你买到的是实惠,还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角力之后,某一环节已经消失的底线?
夜色将深,比亚迪和那些竞争对手还在明争暗斗,产业链上每一个小玩家都在等一场更健康的行业清晨。只是,谁来点亮那盏灯,你怎么看?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