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的上海,气氛其实挺微妙,2025中国汽车论坛现场,国内车企和特斯拉的对比话题正烧得火热——真是针尖对麦芒的感觉,谁都想证明自己不是二流。
会场里,王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站出来点了题,他看得很明白,国内智驾的确进步快,很多自媒体天天吹我们的自主品牌自动驾驶遥遥领先,甚至连特斯拉都不放在眼里,这热闹劲儿,外行看着真过瘾。
但他一句话泼了冷水,说每次特斯拉提出什么新技术,我们都是后跟,国内自信当然重要,不过差距也不该忽视,不承认差距,就没有进步的空间,这话其实挺扎心。
其实现场气氛很有意思,掌声和沉默交错,有人点头,有人皱眉,毕竟谁也不想承认自己落后,尤其是在中国汽车集体自信高涨的时候,大家都在讲弯道超车。
王耀说的不是凭空想象,数据和算力这东西,虚不得,现在全球车企都在拼谁的数据多、AI芯片算力强,他还举了个例子,说国内主机厂AI显卡全加起来都没特斯拉的Dojo一台多,这不是小瞧自己,是实打实的对比。
特斯拉Dojo的名字一出来,现场有了点小骚动,毕竟这台超级计算机在业内就是个神话,大家私下都在聊,咱们什么时候能有自己的“Dojo”,虽然嘴上不服,但心里其实都清楚,这就是差距。
这几年,国内自动驾驶的确风头很劲,媒体一个劲鼓吹“国产遥遥领先”,但实际情况真这么乐观吗,王耀提醒大家别被表象迷惑,技术积淀、数据壁垒,其实才是硬通货,表面风光谁不会做。
他还说,国内的确有亮点,服务体验、产品更新都做得很快,但别光看这些,核心算法、底层能力、数据闭环,才是能不能真正对标国际的关键,这些不是一朝一夕能补齐的。
数据成为新战场,这是2025年行业的共识,王耀说得很明白,谁能拿到更多、更真实的数据,谁就能训练出更厉害的算法,可国内数据资源分散,各家都捂着不愿意放,难怪很难形成规模效应。
他建议平台开放,数据共享,甚至把“车路云”的路端数据接进来,这话其实点到了要害,单打独斗难有突破,只有资源整合,数据流通起来,才能有可能追上甚至反超,光靠各家闷头苦干,路太窄。
保险服务也是个新风向,王耀提到“你敢用我敢赔”的智驾保险,这其实很有现实意义,用户敢不敢用自动驾驶,关键看有没有保障,车企敢不敢赔,直接关系到行业能不能走得远。
2025年,整个行业在比拼服务,比拼体验,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表面上看是价格、配置的较量,背地里其实是技术、数据、风控能力的大比拼——谁也不想做短跑冠军,大家都在押注长跑。
论坛现场,讨论热烈,有人说中国品牌已经有足够信心,也有人担忧技术积累不够,现场气氛几次拉满,甚至有不服气的自主品牌代表直接反驳,现场一度有点小火药味,大家都想证明自己没被落下。
但仔细想想,王耀的话没毛病,自信是好事,盲目自信就成了自嗨,特斯拉每次甩出新的技术节点,全球都得跟着转,这种引领者的姿态,不是靠几句口号或者短期销量就能切换过来。
中国汽车工业这些年进步很大,从跟跑到并跑再到有些赛道开始领跑,但智驾技术、本地算法、AI算力、全球数据,这些硬实力短板,摆在那里,忽略不了,也绕不过去,谁都别自欺欺人。
回顾2025年7月11日的论坛,不只是技术的较量,更是一场认知的较量,大家都知道,谁先承认差距,谁就能先补上,谁还在自我感动,谁就会被拉开更远。
其实很多人心里明白,国内自动驾驶生态很活跃,但真正的技术壁垒、算法闭环、算力平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服务可以先卷,平台不能只卷表面,那些看不见的底层能力,才是未来的门槛。
王耀的发言像一面镜子,摆在行业面前,谁敢直视,谁就有机会成长,谁还在自我陶醉,谁就有可能掉队,这不是危言耸听,是现实的冷静提醒,所有吹捧和自信的背后,其实都需要强大的底座支撑。
2025年,全球智能驾驶的格局正在变,特斯拉Dojo的算力神话,已经不是科幻,国内车企要想追上,光靠嘴上功夫不行,得有真家伙,得有真数据,得有真算法。
每一次技术节点的突破,都是一次行业洗牌,谁能抓住机会,谁就有可能成为新的领跑者,但如果只看眼前的热闹,忽视长远的积累,那就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跑。
智驾保险的创新,其实也是一种信号,说明大家都意识到,仅靠技术不够,生态、服务、保障,这些软实力同样重要,用户敢用,市场才有活力,车企敢赔,行业才能繁荣。
论坛结束后,很多人在会议室外还在讨论,有的觉得王耀太保守,有的觉得他一针见血,争论挺激烈,其实这正说明,行业到了一个新的分水岭,大家都知道,下一步怎么走,决定着谁能笑到最后。
数据共享、平台开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里面有利益、有壁垒、有安全考量,但不打破这些,就很难有真正的技术跃迁,2025年是个关键节点,国内车企要不要真正抱团,已经到了必须做选择的时候。
中国车企的进步有目共睹,但外部环境和技术迭代,容不得半点懈怠,特斯拉的步子还在加快,Dojo只是开始,下一个技术爆点,谁也说不准会落在哪里。
这场国内与国际的较量,其实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每个人都在追赶,每个人都不想掉队,谁能笑到谁又会在路上掉队,这一切都还只是刚刚开始。
现在回头看,2025年7月11日的上海,或许会成为一个分界线,行业从自信走向自省,从自嗨走向自强,真正的较量,才刚刚拉开帷幕。
至于谁能成为下一个特斯拉,谁能打造出属于中国的“Dojo”,谁能在全球智能驾驶赛道上领跑,这些悬念,注定会让人持续关注,接下来的每一步,都不容有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