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和朋友碰面,他叹气说,刘师傅这大货车开了一辈子,60岁一到就得换小车,心理真不是滋味。刘师傅是太原人,开了30多年重卡,干得风生水起。可你说,这强制降级真让人情绪复杂。
我印象里,国内驾驶证60岁必须降级,听着挺硬核,现在政策说2025年起能放宽到66岁,得过那些记忆力、反应力啥的测试。说实话,这改动我觉得是挺大一步,毕竟大货车司机长期面临行业缺人,能多干六年,缓解点燃眉之急。但对六十多岁的司机来说,这测试就是一道坎。我跟维修工小王聊过,他感慨:这年纪开车,反应确实慢了,河南路况又复杂,真怕出事。
这让我想到两年前去某物流企业踩点时说的事儿:老板招司机,52、53岁的A1、A2证都不太收,更别说快60的,除非你自己有车。那些年轻司机抢破头,司机队伍越来越年轻化,年长司机反而成了边缘。反过来想,刘师傅们被降级也有现实原因——六十岁真的还干得动吗?修理厂里,55岁降级的老司机不少,降成了C6,跑跑城郊活还行,拉重货还是累。
说到底政策放宽这个好消息,目前还成了想想就好。我刚翻了下笔记,去年交管部门那边的消息是,资格证办得极慢,有人说降级不降级,连资格证都卡着不发。说白了,你就算66岁愿意考各种测试,这岗位许可一样不是随便给的。
我对这个资格证和驾驶证的区别之前没想明白,刚开始觉得降级政策一放宽,老司机马上能继续干活。后来一问,才知道资格证是企业或行业要求的,拿不到资格证,一个人即使驾驶证没问题,也没法合法上岗。运营环节的资格跟驾驶技能测试是两回事。
说回刘师傅,他60岁那年生日,开完车那天跟我说了一句,老了,开重卡不行了,手脚反应没那时候快了,换个小车开开,省心点。其实他不是嫌麻烦,只是那种心情谁能懂?工作了大半辈子,突然要调整角色,挣的工资少了,生活压力还在。
对比来说,同价位的轻卡和重卡,开起来差别大。重卡一发动车、操作多,路况适应压力高。轻卡相对灵活,跑城内短途活儿,容易管理。多家物流老板告诉我,轻卡司机流动性更大,年轻人更乐意往轻型货运方向跑,毕竟休息时间稍微固定,强度小点。难怪年纪大一些的师傅,自动降级换轻卡。
这让我好奇,为什么不设计一套适合老年司机的运营模式?比如白天不高峰期跑车,或者更宽松的驾驶路线?这不是简单延长年龄就能解决的。毕竟反应差,是肉眼可见的事实,路上多少次我看见老司机因犹豫或慢半拍险些出事故。
说个没细想过的猜测,不知道未来智能辅助升级了,是否能让65岁以上的老司机更安全?比如半自动驾驶辅助能部分代替反应慢的问题。如果能靠辅助系统补偿反应,60岁到66岁的司机岂不是得救了?
这中间细节多得很。比方说,我跟刘师傅聊时,他提到开车时的开关顺手程度,年纪越大,关窗、调位这些动作都觉得拗手脚。老实说,这种细节对跑物流的司机来说,点点滴滴都体现在疲劳度和效率里。我翻看我的相册,去年在一个货运站拍的一张照片里,刘师傅的手,老茧多得密密麻麻,看到都心疼。
再跑题下,顺便说说供应链这玩意儿和司机工作感觉差不多,都是各环节博弈的结果。你看车企开发新车型,底盘设计和动力改装要配合供应链,很像司机和企业双方压力博弈:司机希望车开顺,维护成本低;企业希望按成本最低推给供应商,司机诉求无法全部满足。
说回政策,我有点翻来覆去改口,放宽年龄到66岁这话听起来美,实际上是个有条件的放宽,说白了是硬杠要考测试,是个门槛,不是完全放开。测试通过了还能接着干,没通过呢?不就得像刘师傅那样,慢慢降级跑轻型货或退休?所以这届政策,倒更像变相分层管理。
对了,你觉得这种分层管理,会不会导致老司机们彼此感情变复杂?毕竟以前都是大货司机兄弟,突然身份差距拉开,还得再学新证照,难免多少不服气。刘师傅那天跟我嘀咕,以前师傅间堵车互相打个手势,现在搞得复杂多了。
还有一个问题,既然大城市路况复杂,那是不是应该制定不同城市针对性的老年司机管理政策?比如北京、上海是否应该和二线、三线城市对待66岁司机态度不同?(这段先按下不表)
临场算了下,假设司机年收入5万,降级后降了15%,实际损失约7千。这钱还能养家吗?大多数司机没多少备用金,欠债买车常态化。你说心累不心累?
60岁驾驶证强制降级的政策确实有情怀,也有硬伤。放宽年龄是好事,但现实问题一箩筐。到底怎样才能平衡安全和行业需求?这问题,或许要从路和车本身的设计角度开始想了。
你有没有身边亲戚朋友正好面临这事?他们的真实声音,有时候比官方通报还要扎心。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