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注水虚火旺,二手车高价泡沫,资本游戏何时休?

最近,咱们中国的汽车市场里头出了件怪事,可以说是颠覆了很多人对买车卖车的常识。

大伙儿都知道,新车这东西,只要一落地,从4S店开出来,那价格就得往下掉,这叫落地打八折,是二手车市场的基本规律。

可偏偏现在有这么一款新出的电车,它就不按常理出牌。

订单注水虚火旺,二手车高价泡沫,资本游戏何时休?-有驾

好多刚出厂、里程表上连一百公里都不到的崭新车辆,被人以“准新车”的名义挂在了二手车平台上卖,但奇怪的是,这价格不但没降,反而比厂家公布的官方指导价还要高出好几万块钱。

这就让很多人看不懂了,一辆二十多万的新车,转手就变成了三十万的二手车,这到底是什么操作?

难道这车是金子做的,买到手就能升值?

这背后藏着的,恐怕不是简单的市场供需关系,而是一盘普通人看不透的大棋。

咱们先说说最表面的那个说法,也是车企最希望我们相信的故事。

他们说,这证明了他们的车是“理札产品”,买到就是赚到。

这个说法听起来特别吸引人,尤其是在现在这个大家都想方设法让钱保值增值的时代。

你想啊,买个车,既能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开个几个月腻了,一转手,不仅没亏钱,还小赚了一笔,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网上也确实有一些人出来现身说法,晒出自己的交易记录,说自己开了两个多月的车,卖出去的价格比当初买的时候还高。

这么一来,一个“买车能赚钱”的神话就这么被制造出来了,让许多还在观望的消费者心里直痒痒,觉得再不抓紧上车,就错过了一个亿。

这种宣传手法,无疑是精准地抓住了人们的心理,把一辆消费品,硬生生包装成了一个投资品。

但是,咱们冷静下来想一想,汽车毕竟是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商品,不是什么限量版的艺术品,怎么可能轻易就违背经济规律,实现普遍性的增值呢?

这就得说到这背后的第二层操作了,那就是制造一种“车子非常火爆、一车难求”的假象。

这种玩法,在别的行业其实早就有了,最典型的就是前些年的手机市场。

订单注水虚火旺,二手车高价泡沫,资本游戏何时休?-有驾

新款手机一发布,官方店永远是“秒罄”,但你到一些渠道商或者黄牛手里,加个一两千块钱,随时都有现货。

汽车行业现在也学来了这一套。

当消费者看到二手车都卖得比新车贵,心里会怎么想?

第一反应肯定是,这车太抢手了,生产速度根本跟不上大家买的热情,现在不下订单,以后可能要等更久,甚至还要加价才能买到。

这种紧迫感,会极大地刺激那些本来还在犹豫的客户,让他们赶紧掏钱下订。

而且,这种高价现象还吸引了一批专门投机的“黄牛”,他们也加入抢购订单的行列,想着囤积居奇,等车到手再加价卖出去。

这么一来,车企的订单量就像滚雪球一样,数字变得非常庞大,表面上一片欣欣向荣,车子卖得好得不得了。

可订单量再大,如果不能及时变成实实在在的销量,那也只是镜花水月。

尤其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光有订单是没法给股市里的投资者交代的,得拿出真金白银的销售数据。

于是,这盘大棋最关键的第三步就来了:利用二手车市场,来完成销量的“注水”。

这个操作是这么玩的:车企可以通过一些关联公司或者关系密切的经销商,先把一大批新车买下来,并且完成上牌手续。

在财务报表上,这些车就已经算是“卖”出去了,车企的月度、季度销量数据一下子就变得非常漂亮。

而这些刚刚上完牌、还没怎么开过的新车,就摇身一变成了我们开头说到的“零公里二手车”,再通过二手车渠道慢慢地流向真正的消费者。

这么一折腾,销量上去了,报表好看了,给资本市场讲的故事也就更动听了。

这一切操作的最终目的,其实并不在卖车本身赚多少钱,而在于背后那个更大、来钱更快的资本市场。

订单注水虚火旺,二手车高价泡沫,资本游戏何时休?-有驾

一家公司的股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业绩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当一家车企能不断公布出高速增长的销量数据时,就会给投资者一种强烈的信心,觉得这家公司前途无量,股价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股价上去了,公司的价值就高了,接下来无论是增发股票融资,还是大股东减持股份套现,都能从股市里获得远比辛辛苦苦卖车多得多的财富。

这让人想起很多年前一家做视频网站后来又造电视的企业,当时他们就是亏本卖电视,号称“硬件不赚钱”,目的就是为了圈用户,讲一个“生态化反”的大故事,把股价炒得天高。

据说创始人通过在股价高位时卖掉股票,套现了上百亿。

卖几百万台电视亏损的那些钱,跟股市里赚到的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

如今,这种“互联网思维”被用到了造车上,逻辑是一样的。

车子本身可能还在亏钱卖,但只要能用漂亮的销量数据在资本市场融到更多的钱,这个游戏就能一直玩下去。

当然,这种玩法也不是没有风险的。

二手车市场的池子虽然大,根据数据,一年也有一千九百多万辆的交易规模,但它终究不是无限的。

尤其是这种人为抬高价格的“准新车”,它能被市场消化多少,是个很大的未知数。

正常情况下,进入二手市场的准新车,都是因为各种原因需要折价处理的,价格比新车低才是常态。

现在反其道而行之,短期内可能会因为信息差和炒作吸引一些人接盘,但时间一长,当市场上这种车越来越多,价格泡沫总有被戳破的一天。

到那个时候,高价买入的消费者和黄牛都可能被套牢,对品牌的信誉也是一个巨大的伤害。

或许,对于局中的操盘手来说,他们赌的就是一个时间差,想趁着现在新能源汽车这股风最热的时候,用最快的速度完成资本的积累。

毕竟,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有它的周期,或许他们认为,抓住眼前的辉煌,远比考虑长远的未来更重要。

而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看懂这背后的门道,在面对各种“财富神话”时,保持一份清醒和理性,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