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就在央视《对话》的现场,我们见证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华为靳玉志与广汽冯兴亚肩并肩,一同揭开了“启境”品牌的序幕。这个名字听起来可简单,背后的内核却足够深——“启”,象征开启;“境”,代表新境界。当二者连起来,一个响亮的目标跃然纸上:开创智能汽车领域的新纪元。
说到这儿,我脑中开始浮现两位面对镜头时的画面。靳玉志坐得挺直,手指轻敲膝盖,对技术话题的热情溢于言表;而冯兴亚则微微靠前,总是习惯性用手势去强调广汽的造车理念。这些动作细节就像他们的标签,把华为与广汽的两个世界清晰地分别开来,却又在这个新品牌下自然地牵线搭桥。
咱们不聊那些高高在上的口号,实际点,“启境”真正特别的地方在哪?简单说,它重新定义了造车这件事儿。过去,技术方和制造方像井水和河水,各干各的,合作也不过是皮毛之交。这个新品牌厉害就厉害在,两家“甭提了”强强联合,从需求洞察到产品落地一路深度捆绑。华为那套IPD(集成产品开发)和IPMS(集成产品营销)体系,直接融入广汽的研发流程,就像把两间办公室合成一间,技术和制造不再是两张皮。
你可能觉得,这听上去挺抽象,好像没啥具体例子。咱打个比方吧:过去的车企更像是一个厨师,不停地尝试不同食材和配方,而技术研发就像一个种田的农夫,负责提供食材。两者之间虽有联系,却不够紧密。而启境就像换了一套新做饭逻辑——厨师和农夫联合起来,从一片田地决定种什么,到每颗种子的生长,再到收获后的加工直接完成一道菜。全流程参与,这才是一盘既有温度又有灵魂的佳肴。
也确实,这种“中国式创新”,听着有点儿硬核。可一听冯兴亚说“探索传统制造业到智能化的转型路径”,脑海里突然冒出:这不正是中国制造的转型缩影吗?工业底子的广汽,和技术尖端的华为,像钢铁和算法打一场擂台赛,但人家这不是对立,而是合作。一个讲工业之美,一个讲智能温度,两者融合之后,结果就是一次破圈级的尝试。
对不起,刚聊的有点跑远了。咱们回到最关心的问题:这“启境”究竟给咱们日常生活带来其实就是让车更懂人。这话可能有点玄,但你想,从“通勤工具”到“智能出行伙伴”,这可不光是技术流的玩意儿,而是真正改变生活习惯的事情。冯兴亚说,他们的首款车型会在2026年年中推出,那形态设计“让人眼前一亮”。我眼前仿佛已经看到了那画面——科技、时尚、运动是它的外形标签;智能、安全、温度是它的里子底色。
其实现场一个细节让我感触挺深,靳玉志谈起华为参与设计时,随口提到华为米兰美学研究所。他说,设计评审就经历了几十轮推敲。这是什么概念?换句话说,每个元素都被翻来覆去琢磨,只为了找到技术与美学之间的平衡点——不仅是好用,还要有美感。这种精雕细琢,特别像东北话那句“这事儿整得真扎实呀”。
听到这儿,我慢慢开始明白,“启境”不止是造车,更是一场理念的刷新。从制造工艺到用户体验,全都是一种对未来的探索。它提醒我们,不要用老眼光看“合资品牌”这个词——启境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产业范式的迭代。从简单装配,到体系化协同,再到如今的智能化伙伴,中国制造在这个案例里,真的开始推动变革。
说个题外话,其实当初听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也有不少问号。启境的意义,到底有没有吹过头,还是说真的改写了规则?最后想清楚了,它让我看到的不只是两家巨头的合作,而是一个信号——当技术碰上制造,当算法遇到质量,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可能未来你开的“智能车”,就从“启境”这场远征出发。而这是一次让技术揉进生活,并且带着温度的再创造。
听到这里,咱们脑子里或许各有不同的画面。但有一点能确定——启境正在尝试让技术变得柔软,让钢铁有了情感。2026年,等着它吧,或许能给我们一个关于智能车的新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