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竞争侵蚀汽车行业 国家发改委出手整顿“内卷式”乱象

恶性竞争侵蚀汽车行业 国家发改委出手整顿“内卷式”乱象

恶性竞争侵蚀汽车行业 国家发改委出手整顿“内卷式”乱象-有驾

中国汽车制造业利润率从7.8%跌到4.4%,这数字背后是车企们杀红眼的“价格战”。你猜最魔幻的是什么?连消费者都开始对降价麻木了——28万的宝马3系摆在面前,年轻人居然还在等更低价。这行业到底被卷成什么鬼样子了?

价格战背后的畸形生态

周奇在4S店转悠第三回了,销售经理的报价从32万降到28万,可他手机里存着六个不同店的比价表。“隔壁店说还能送五次保养,要不咱再等等618?”这种对话正在全国4S店里高频上演。车企们像赌场里杀红眼的赌徒,你降两万我降三万,结果2024年降价车型暴涨到227款,比三年前翻了两倍多。

某自主品牌营销负责人私下倒苦水:“我们也不想降价,可对手价格一松动,市场份额就像沙漏里的沙子哗哗往下掉。”更荒诞的是,有车企玩起“亏本甩卖”,卖一辆车倒贴三万,就为保住那张销量排行榜的脸面。

供应链的无声坍塌

汽车内饰供应商老李最近愁得直薅头发:“主机厂天天催着降本,橡胶件厚度从5毫米减到3毫米,线束少裹一层绝缘材料。”这些改动在质检报告上都是合规的,可开过三五年,异响、漏电全出来了。

杨继刚说得更犀利:“现在车企研发部都快成成本核算科了,工程师整天在研究怎么减配不影响碰撞测试,而不是搞技术创新。”数据显示,2024年车企研发投入增速同比下滑12%,倒是营销费用涨了23%——钱全砸在直播间喊“家人们上车”了。

“一口价”能治乱象吗

3月以来15个品牌突然集体搞起“一口价”,降幅最高打到七折。听着挺美好是吧?可仔细看细则,某德系品牌的“一口价”车型全是三年以上的库存车,某新势力的“限时特惠”悄悄缩水了智能驾驶功能包。

吴迎凯倒是说了句大实话:“以前的指导价被促销玩坏了,现在得重新立个价格牌坊。”第三方调研说67%的消费者觉得“一口价”省心,但评论区有人吐槽:“昨天刚签合同,今天销售打电话说还能申请五千补贴,这算哪门子一口价?”

刹车灯终于亮了

国家发改委这回是真急了。李超那句“低于成本价销售就是耍流氓”直接掀了桌子,整治清单里明晃晃列着“取消购置税减免”“踢出产品公告”这些大招。

付于武说得更狠:“再这么卷下去,中国汽车出海都得背着‘廉价劣质’的锅。”行业专家们开始集体反思:特斯拉毛利18%还能年年降价,某些国产车卖一辆亏五万图什么?

安庆衡倒是点破窗户纸:“人家比亚迪卷完还能赚300亿,你卷完就剩一地零件,这能叫竞争?”现在工信部牵头要搞质量和服务的“二次革命”,4S店销售话术都得从“今天订车送贴膜”改成“咱们这台车的电池质保方案”。

汽车圈流传的新段子很应景:以前销售打电话说“哥,价格到底了”,现在改口“哥,这价再买要违法了”。虽是玩笑,倒也说透了这个行业的荒唐与转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