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汽车观察者】
一、一场“智驾平权”引发的信任崩塌
2025年2月10日,比亚迪在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高调宣布,全系车型将搭载“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覆盖7万至20万元价格区间,并提出“智驾平权”口号,声称要让智能驾驶“像安全带一样普及”。然而,这场看似技术普惠的宣言,却在短短20天内演变成一场波及数万名老车主的维权风暴。
从法律角度看,比亚迪并未违法。律师指出,企业无需提前公布产品迭代计划,消费者购车时签署的合同也未包含“未来权益保障”条款。但情理上,这一事件暴露了比亚迪在用户信任管理上的致命缺陷:技术迭代的速度远超过用户心理预期的缓冲期。例如,四川陈先生在2024年购买的25款宋Pro DM-i,因2025年2月比亚迪官宣增配智驾且降价1万元,导致车辆估值直接缩水近3万元。这种“买完即过时”的体验,让消费者直呼“被割韭菜”。
二、数据背后的矛盾:技术创新与用户权益的撕裂
比亚迪的智驾战略确实具备行业颠覆性。通过规模化摊薄成本,其“天神之眼C”版本以三目摄像头方案将高速领航功能下探至7万元级车型,而特斯拉FSD选装价仍高达6.4万元,华为ADS 3.0仅限中高端车型。从市场渗透率看,比亚迪高速NOA覆盖率从2024年的1%跃升至2025年全系标配,堪称技术普惠的标杆。
然而,这一战略的副作用同样显著:老车主成为技术跃迁的牺牲品。硬件架构限制导致旧款车型无法通过OTA升级智驾系统,二手车残值下降20%-30%。更关键的是,部分消费者在购车时未被告知产品迭代计划。安徽刘先生称,其2024年10月购买的宋L DM-i甚至出现安全带装反的品控问题,叠加迭代争议,用户信任进一步崩塌。
三、华为鸿蒙智行的“生态解法”:用户黏性如何构建?
与比亚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为鸿蒙智行的策略。2025年,鸿蒙智行以“月月上新”的节奏推出尊界、尚界等品牌,覆盖17万至150万元价格带,并通过OTA持续升级功能。例如,问界M9搭载ADS 4.0系统,支持四激光雷达环境感知;阿维塔车主则从ADS 2.0升级至3.0,实现“全国都能开”的端到端智驾。这种“硬件预埋+软件迭代”模式,既保障了技术前瞻性,又避免了硬件淘汰引发的用户抵触。
更深层的差异在于生态逻辑。华为通过开放合作(如上汽“尚界”保留品牌标识但整合华为技术)和分层运营(高端车型全流程把控,大众市场轻量化协同),构建了“技术赋能+用户共生”的生态体系。反观比亚迪,其垂直整合模式虽能快速落地技术,却缺乏对用户长期价值的维护机制。
四、行业启示录:智驾时代的企业责任边界
这场争议的本质,是技术创新与商业伦理的冲突。从商业逻辑看,比亚迪无需为技术迭代道歉;但从用户关系看,其策略暴露了三个核心问题:
1. 信息透明度缺失:车企虽无义务披露未发布产品,但可通过“年度技术路线图”等方式减少信息不对称(如特斯拉年度AI Day);
2. 用户补偿机制空白:理想汽车曾为老车主提供付费升级激光雷达服务,小鹏推出“电池租赁”缓解贬值焦虑,而比亚迪尚未建立类似体系;
3. 售后服务体系滞后:部分车主反映,比亚迪4S店存在合格证延迟交付、发票问题等基础服务漏洞,加剧了信任危机。
五、数据不会说谎:市场用脚投票的结果
资本市场已对此作出反应。2025年2月,上汽与华为宣布合作推出“尚界”品牌后,股价单日涨幅超8%,成交额突破15亿元。而比亚迪虽未公布具体销量波动,但社交平台上“下一辆车选鸿蒙智行”的声量显著上升。第三方调研显示,在20万-30万元区间,问界M8的预订量同比增加120%,而比亚迪汉EV的订单转化率下降7%。
更值得警惕的是,用户信任一旦崩塌,重建成本极高。J.D. Power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平均仅为35%,远低于欧美市场的60%。若比亚迪不能尽快推出用户补偿方案(如置换补贴或硬件升级通道),其“智驾平权”口号或将沦为一场自说自话的技术狂欢。
结语:智驾平权的真正答案,藏在用户心里
技术可以迭代,但信任无法“OTA升级”。比亚迪的困境揭示了一个普适真理:在智能化浪潮中,用户不是技术实验的旁观者,而是生态共建的参与者。当华为用“持续进化”留住用户,特斯拉以“透明路线图”降低焦虑时,比亚迪或许需要重新思考:真正的“平权”,不仅是将技术下放到低价车型,更是让每一位用户感受到被尊重的价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