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骂了,老司机骂错的3个设计,车企其实很委屈

相信很多经常开车的朋友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坐进一辆新车里,总能发现一些让人觉得不太顺手,甚至有点“别扭”的设计。

时间长了,这些小抱怨就汇成了大家口中常说的“反人类设计”。

比如,很多人会觉得现在汽车的方向盘怎么越做越细,握在手里感觉轻飘飘的,远不如过去老车那种粗壮的方向盘来得扎实有信心。

别再骂了,老司机骂错的3个设计,车企其实很委屈-有驾

还有座椅,尤其是一些标榜运动风格的车型,坐上去感觉硬邦邦的,开时间长了腰酸背痛,让人怀疑是不是厂家为了节约成本,在填充物上偷工减料了。

最让人头疼的可能就是后视镜了,不管怎么调整,似乎总有一个看不见的角落,每次倒车或者并线都得小心翼翼,还得扭头确认,生怕那个盲区里藏着什么危险。

这些被司机们议论了十几二十年的设计,真的只是汽车工程师们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想象出来的吗?

还是说,在这些看似不合理的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我们普通消费者不太了解的原因和考量?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聊一聊这些设计的来龙去脉,看看它们究竟是设计缺陷,还是另有隐情。

我们先从方向盘说起。

别再骂了,老司机骂错的3个设计,车企其实很委屈-有驾

很多老司机会怀念过去那种直径大、握环粗的方向盘,感觉操控起来特别有分量,心里踏实。

相比之下,现在市面上大部分新车的方向盘都明显“瘦身”了,直径普遍从过去的三十七八厘米,缩小到了三十五厘米甚至更小,握环也变得纤细。

这种变化让很多人不适应,觉得长时间驾驶手掌容易疲劳,缺乏那种“掌控感”。

但这个变化,并非是车企为了节省材料或者单纯追求所谓的时尚感,其最核心的驱动力,源于日益严格的汽车安全标准。

在国内,有一个非常权威的机构叫作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中保研”或C-NCAP。

它会通过一系列严苛的碰撞测试,来评估一辆车的安全性能。

其中,有一项名为“正面25%偏置碰撞”的测试,是模拟车辆以较快速度撞击电线杆或树木这类坚硬物体时的情景,这对驾驶员一侧的保护能力是极大的考验。

别再骂了,老司机骂错的3个设计,车企其实很委屈-有驾

在这项测试中,一个关键的评分项就是“方向盘的后移量和侵入量”。

简单来说,就是在发生猛烈碰撞的瞬间,方向盘和转向柱如果过于坚固,无法有效溃缩,就会像一个铁锤一样直直地冲向驾驶员的胸腔,造成致命伤害。

而一个设计得更细、结构更巧妙的方向盘,内部留出了更多的溃缩空间。

当碰撞发生时,它能够像一个被压缩的弹簧,带着整个转向系统向仪表台深处移动,为驾驶员的胸部争取到哪怕是几厘米的缓冲空间,而这几厘米,在关键时刻就可能决定生死。

曾经就有过一个很典型的案例,某国际知名品牌的车型在进行安全测试时,因为其老款车型配备的粗壮方向盘在碰撞中侵入量过大,导致假人胸部伤害值很高,安全评级不理想。

后来,厂家在改款时,其他结构变动不大,仅仅是将方向盘的直径缩小了几厘米,优化了其溃缩性能,结果在后续的测试中,该车型的安全评分就得到了显著提升。

别再骂了,老司机骂错的3个设计,车企其实很委屈-有驾

所以,方向盘变细,首要考虑的是在极端情况下的安全性,是为了给生命留出空间。

当然,车企也发现,这种设计恰好迎合了当下一些年轻消费者认为“细方向盘等于运动、操控好”的审美趋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种设计的普及。

接着我们再来谈谈座椅。

很多人,尤其是购买十到二十万级别家用车的朋友,都会抱怨座椅太硬,舒适性不佳,感觉就像坐在一块硬板上。

这种感受确实是真实存在的,但如果因此就断定是厂家偷工减料,那可能就有些冤枉了。

座椅的设计,同样是在舒适性和安全性之间进行权衡的结果。

首先从驾驶体验上说,一个看似坚硬的座椅,往往能提供更好的身体支撑。

别再骂了,老司机骂错的3个设计,车企其实很委屈-有驾

想象一下,当车辆高速过弯或者紧急变道时,身体会因为惯性产生很大的侧向力。

如果座椅过于柔软,就像陷进一堆棉花里,身体会左右摇晃,为了稳住自己,驾驶员的腰部和背部肌肉就需要持续发力,长时间下来,疲劳感和酸痛感就会非常明显。

而一个填充物密度较高、支撑性好的“硬”座椅,能像一个模具一样把你的身体固定住,帮助你抵抗离心力,让你的肌肉得以放松,反而能提升长途驾驶的舒适度。

更重要的一点,依然是安全。

在追尾事故中,对人体伤害最大的并非是撞击本身,而是颈椎的“鞭打伤”。

当车辆被后方来车猛烈撞击时,身体会被座椅猛地向前推,而头部由于惯性会向后甩。

别再骂了,老司机骂错的3个设计,车企其实很委屈-有驾

如果座椅靠背太软,身体会先深深地陷进去,导致头部后仰的幅度更大、速度更快,给颈椎带来巨大的冲击力,极易造成严重的挥鞭式损伤。

而一个合格的、具有足够刚性的座椅,能在碰撞发生时,让你的背部和头部几乎同步移动,最大限度地减小了颈椎的相对位移,从而有效保护乘客。

这就是为什么在“座椅鞭打测试”中,座椅的刚性和回弹力是重要的考核指标。

至于为什么那些豪华品牌的座椅能做到既柔软舒适又支撑到位,那是因为它们采用了成本高昂的复合材料和多层结构设计,表层是柔软的舒适层,而内部则是坚固的支撑骨架和高密度填充物。

对于成本控制严格的经济型家用车来说,厂家只能优先保证关乎生命安全的支撑结构,而在舒适性上做出一些妥协。

最后,我们来说说后视镜的盲区问题。

这几乎是所有驾驶者都会遇到的困扰。

别再骂了,老司机骂错的3个设计,车企其实很委屈-有驾

很多人习惯性地认为,是后视镜的设计不合理,才导致视野受限。

但实际上,后视镜的安装位置、曲率和视野范围,都受到国家强制性标准《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 7258)的严格规定。

这个标准要求后视镜必须能够让驾驶员观察到车身侧后方特定宽度和长度的区域。

这个规定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一个无法避免的“取舍”。

如果你把后视镜调得非常靠外,以求最大限度地消除旁边车道的盲区,那么紧贴着你自己车身侧面的区域,比如一个骑自行车的学生或者一个试图从车缝中穿过的行人,你就完全看不见了。

反过来,如果你为了方便侧方停车,把后视镜调得非常靠内,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后车轮,那么旁边车道更远处的来车情况,你又会一无所知,这在高速并线时是极其危险的。

因此,后视镜的设计和调整,并非是追求“看得最多”,而是在法规的框架下,寻求一个最安全、最合理的视野平衡点。

我们常说的那个标准调节方法——让自己的车身在镜中占据约四分之一的面积,地平线处于镜面中央位置——正是无数工程师和交通安全专家总结出的,最能兼顾近处和远处视野、最符合安全法规的折中方案。

它并非完美无缺,但却是现有技术和法规条件下,最大程度保障行车安全的科学选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