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发动机熄火!三菱汽车退出中国市场,40年合资时代终结了

国产车逆袭,合资躺赚神话破灭

一、发动机厂更名,40年合资史画上句号

三菱发动机熄火!三菱汽车退出中国市场,40年合资时代终结了-有驾

2025年7月22日,三菱汽车官宣终止与沈阳航天三菱的合资合作,同步停止发动机生产业务。这家成立于1997年、曾占据国产车30%发动机份额的老牌企业,已于7月2日更名为“沈阳国擎动力科技”,三菱系股东彻底退出。至此三菱从整车到核心部件全面撤离中国,终结52年在华经营史(1973年入华)。

场景化解读:沈阳某汽修厂老师傅感叹:“十年前拆国产车,十台里八台是三菱发动机标。现在比亚迪DM-i、奇瑞鲲鹏满街跑,谁还买三菱?”

二、独家深度:三菱败走的三重颠覆性真相

1.技术反哺:“学生”干掉“老师傅”

三菱发动机熄火!三菱汽车退出中国市场,40年合资时代终结了-有驾

三菱发动机曾经是自主品牌的“启蒙教科书”。哈弗H6初代、比亚迪S6、吉利帝豪,都依赖其4G6系列发动机。不过中国品牌的研发投入急剧增长,在2024年,自主车企的发动机热效率突破了44%,远远超过了三菱37%的旧技术。奇瑞工程师直接说道:“2015年,我们逆向剖析三菱,到2020年,已经向东南亚输出了专利。”

2.合资模式反成转型枷锁

广汽三菱的溃败暴露合资企业决策效率低下

三菱发动机熄火!三菱汽车退出中国市场,40年合资时代终结了-有驾

产品断层:2018年,引进奕歌之后,再无全新车型。2022年,电动化的“油改电”阿图柯其续航仅为520km,不过价格却对标比亚迪唐EV;

战略分裂:日产雷诺三菱联盟内部存在消耗,中国团队提出的电动化提案多次遭到日本总部的否决。对比本田独立运作的电动品牌“烨”三菱在2年的关键时间窗口中失去了机会。

3.电动浪潮颠覆游戏规则

数据揭示残酷现实:

三菱发动机熄火!三菱汽车退出中国市场,40年合资时代终结了-有驾

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达1158.2万辆(同比增长了39.7%),其渗透率逼近50%,而燃油车份额则遭遇腰斩;

三菱主力发动机年产能12万台,2024年仅出货3.1万台,工厂空置率达74%。“内燃机卖不动,售后保养量也随存量车减少崩盘。”——某三菱配件供应商

三、日系阵营集体陷落:三菱只是第一张骨牌

三菱退出揭开日系车在华困局:

份额崩塌:日系市占率从2020年的24.3%骤然降至2024年的14.3%在这期间,足足有10个百分点悄然消逝;

三菱发动机熄火!三菱汽车退出中国市场,40年合资时代终结了-有驾

产能坍塌:本田关停2条生产线,年产能大幅削减29万辆;日产在常州的工厂停止生产;丰田进行了大规模裁员,超千人受到影响;

技术掉队情况:2024年上半年,日系新能源产量占比还不足5%,这一比例远远低于德系(例如大众ID系列在其中国市场销量中占比达到19%)。

致命误区:丰田章男曾坚称“电动车伪环保”,并押注氢燃料。不过在5年的时间里,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成熟度,却超越了日本历经20年的积累。这个时候,丰田氢燃料电池车的年销量,仅仅处于千台这个规模。

四、对中国汽车产业的三大启示

供应链自主权生死攸关

三菱退出之后,比亚迪以及长城迅速接替了其发动机售后服务。因为开始自主研发配件,相关成本大幅下降,降幅竟然达到了百分之四十。这明晰地显示出了中国零部件产业的快速进展——在国际百强供应商中,中国企业的数量从2012年的仅仅一家增长到了2022年的十家。

拒绝“技术赎买”,研发才是护城河

早期“市场换技术”这一模式宣告失效。广汽三菱出现了资不抵债的情况(2023年其净资产为-14.14亿),不过广汽埃安接手工厂之后,产能利用率却达到了95%。这足以证明:以新能源技术去反哺燃油车,完全是一个错误的主张。

全球化竞争进入“反向输出”阶段

三菱转战东南亚,却遭中国品牌狙击:

在泰国,比亚迪份额超丰田;

三菱新电车,依赖于日产在美国的工厂进行代工,其成本比在中国生产的要高出30%。

结语:一场迟到的产业成人礼

三菱退场,并非因为“中国市场抛弃外资”,而是旧有的合资模式无法与新的汽车革命相契合。当中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上,已经完整地装配了自研的混动系统之时,某些合资厂却仍在为变速箱的采购而争执不休——这便是最为尖锐的隐喻。

互动话题:

你曾开过配三菱发动机的国产车吗?

评论区说说:合资品牌要翻身,到底该不该彻底“中国化”?

数据来源:

乘联会2024年销量分析

盖世汽车研究院日系车产销报告

中国日本商会《在华日企经营调查》

广汽集团2023年财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