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智驾技术到底有啥亮点?华为乾崑智驾凭啥敢说后劲更足?

2025年10月23日,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甩出重磅消息——华为乾崑智驾ADS累计避免可能的碰撞超过300万次,数据统计截止至2025年10月11日。

这个数字一出来,评论区沸腾:"华为这是把智驾玩明白了?""理想的端到端还没捂热,华为就已经把L3商用提上日程了?"

理想的智驾技术到底有啥亮点?华为乾崑智驾凭啥敢说后劲更足?-有驾

在同期,理想汽车也在持续发力智驾——虽然理想在智驾领域起步相对较晚,但凭借端到端技术路线和高频OTA更新,正在努力追赶头部玩家。

但和华为相比,理想的智驾数据积累还处在追赶阶段,而华为早就在智驾赛道上狂奔了好几年!

这就尴尬了:理想好不容易把端到端技术做出来,结果华为2025年4月22日发布乾崑智驾ADS 4,宣布最高可支持高速L3商用!

你说这仗还怎么打?

今天咱就来扒一扒:理想的智驾技术到底有啥亮点?华为乾崑智驾凭啥敢说"后劲更足"?

这场智驾大战,到底谁能笑到最后?

理想智驾交出啥"答卷"?为啥还是被吐槽"慢半拍"?

先说说理想这份智驾"答卷"到底交出了啥。

2025年1月16日,理想汽车推送OTA 7.0版本,推出高速端到端和AI推理可视化功能,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全球第二家将端到端技术应用到高速及环路NOA场景的车企。

这次更新最大的亮点就是:全场景端到端+VLM视觉语言模型全覆盖。

啥意思?

简单说,就是不管你在高速上跑,还是在城里堵车,理想的智驾系统都能用同一套"大脑"来处理——感知、决策、控制一条龙,不用像以前那样"高速一套方案、城市一套方案"来回切换。

听起来是不是挺厉害?

再看数据:截至2024年11月,理想汽车智能驾驶累计里程已经达到26.7亿公里,较去年年底提升123%,主动安全累计避险次数超过360万次。

从数据看,理想的智驾里程和避险次数确实在快速增长,但和华为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理想的智驾技术到底有啥亮点?华为乾崑智驾凭啥敢说后劲更足?-有驾

但问题来了:为啥外界还是觉得理想"慢半拍"呢?

原因一:起步晚了,时间差被拉大。

理想真正开始发力智驾,是从2024年7月开始全量推送无图NOA,而华为早在2023年就发布了ADS 2.0,率先实现"全国都能开"的城区NCA,小鹏在2023年3月就推送了XNGP城市NGP。

理想这一仗,硬生生晚了大半年到一年!

用户可不等人,谁先用上好的智驾功能,谁就能抢占用户心智。

原因二:智驾硬件"没卷起来"。

理想AD Max 3.0用的是激光雷达+英伟达Orin-X芯片方案,算力254TOPS,听着不错,但华为ADS 4呢?

人家首发量产高精度固态激光雷达、舱内激光视觉传感器、分布式毫米波雷达,还搭载了"世界引擎+世界行为模型"架构,端到端时延降低50%!

这硬件配置一对比,理想确实有点"寒酸"。

原因三\:OTA更新频率被吐槽。

虽然理想端到端+VLM智能驾驶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迭代超过30个版本,平均每周迭代两个版本,但在用户感知层面,理想的更新频率还是不如华为那么"猛"。

华为ADS从1.0到4.0,几乎一年一个大版本,每次更新都是"质"的飞跃,理想虽然迭代很快,但用户能感知到的"大招"还是少了点。

深层原因:技术路线选择的"代价"。

理想选择了端到端+VLM这条路,优势是拟人化决策自然、通行效率高,但坏处是:这套技术对数据量和算力要求极高,前期投入巨大,见效还慢。

根据理想汽车CEO李想的排期,端到端可以让理想汽车在2025年实现L3级别自动驾驶,2028年左右实现L4级别自动驾驶。

而华为呢?

人家2025年4月就宣布要商用高速L3了,技术储备领先至少半年到一年。

理想的智驾技术到底有啥亮点?华为乾崑智驾凭啥敢说后劲更足?-有驾

用个不恰当的比喻:理想就像个学霸,考试前才开始刷题,结果发现隔壁华为早就把题库刷了三遍,还总结出了答题套路。

虽然理想这次考得不错(智驾里程26.7亿公里确实优秀),但架不住人家华为已经在准备下一场"高考"(L3商用)了!

而且,理想的智驾数据积累虽然增长很快,但和华为的7亿+公里相比,还是有明显差距。

这就好比两个选手赛跑,一个刚跑到半程,另一个已经快到终点了,后面的选手再怎么加速,短期内也很难追上。

华为乾崑智驾到底"牛"在哪?为啥敢说"后劲更足"?

华为这个名字,在智驾圈就是"六边形战士"的代名词——技术、硬件、数据、生态,哪哪都不弱。

咱们从几个维度来扒一扒,华为乾崑智驾到底"牛"在哪。

第一"牛":技术路线"又快又稳"。

华为ADS的进化速度,用"坐火箭"来形容都不过分,从2022年发布的ADS 1率先商用城区智驾辅助NCA,到2023年发布的ADS 2业界首发"全向主动安全,全国都能开",再到2024年发布的ADS 3业界首发车位到车位、泊车代驾VPD,ADS几乎一年一个全新版本,每一代都有质的变化。

注意这个节奏:几乎一年一个大版本,每次都是"行业首发"。

理想虽然在2025年1月实现了全场景端到端,但华为2025年4月22日就发布了乾崑智驾ADS 4,宣布最高可支持高速L3商用!

要知道,L3级自动驾驶意味着在特定条件下(比如高速路段),驾驶员可以把视线转移到非驾驶任务上,这可是意义上的"自动驾驶",不是L2+的"辅助驾驶"能比的。

理想的智驾技术到底有啥亮点?华为乾崑智驾凭啥敢说后劲更足?-有驾

华为ADS 4的核心技术是WEWA架构,包括云端世界引擎WE和车端世界行为模型WA。

云端世界引擎利用扩散生成模型技术,能够高可控地生成各种平时人类司机开车很少遇到的难例场景,比如侧前车Cut-in、红绿灯路口、鬼探头、前车急刹等多种场景及组合场景,实现用AI训练AI。

车端世界行为模型具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传感器全模态感知能力,实现最佳的人机共驾体验,逐步从模仿人类到超越人类。

用人话翻译:华为在云端建了个"虚拟驾校",专门训练AI应对各种极端场景。

云端世界引擎提供的高质量、高密度的难例场景密度是真实世界的1000倍!

训练完的AI模型下放到车里,遇到类似情况就能秒反应,理想虽然也用端到端,但在"难例训练"这块,华为的数据量和训练效率明显强。

第二"牛":硬件"卷"到极致。

华为ADS 4的硬件配置,看完只能说两个字:豪华!

配置3颗192线激光雷达、11个800万像素摄像头及高算力MDC1000平台,感知精度达3cm。

这是啥概念?

传统的激光雷达才64线或128线,华为上192线,精度高得吓人,再加上舱内激光视觉传感器,主动安全能力进一步增强,这套"海陆空"全覆盖的传感器阵列,感知能力至少比理想强一个档次。

ADS 4端到端的时延降低了50%,通行效率提升了20%,重刹降低30%。

这些数字可不是随便说说的,都是实打实的技术升级。

而且华为还推出了融合车身、电机、悬架、转向、制动、热管理六合一的全融合架构,让智驾和底盘深度配合,体验丝滑,对比理想AD Max 3.0的激光雷达+视觉方案,华为这套配置,硬件成本虽然高,但性能也是碾压式的。

第三"牛":数据积累"遥遥领先"。

虽然华为没有公布ADS 4的具体数据量,但从之前的数据看,华为的数据积累确实恐怖。

华为车BU实现了超过6亿公里的云端仿真验证,这6亿公里不是真实跑出来的,而是通过仿真技术"跑"出来的,相当于在虚拟世界里把各种极端场景都测试了一遍。

这种仿真能力,理想目前还达不到。

理想的智驾技术到底有啥亮点?华为乾崑智驾凭啥敢说后劲更足?-有驾

华为ADS合作上市车型超22款,目前国内超80%主机厂选择华为乾崑,2025年城区智驾辅助搭载量将接近400万辆,未来3年内预计超2700万辆。

这意味着:华为能从海量用户那里收集真实路况数据,形成"数据飞轮"效应——数据越多,模型越准,用户体验越好,吸引车企合作,收集数据。

理想虽然也在收集数据,但数据量和华为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第四"牛":功能"卷"到用户心坎里。

华为ADS不光技术强,功能也"卷"得离谱,车位到车位P2P 2.0支持高速公路收费站ETC通行、车位到车位切换泊车代驾功能VPD 2.0。

预计2025年6月,全国将有50万个停车场支持车位到车位。

泊车代驾VPD功能将实现地下停车场跨层通行、代客充电等全新功能,预计2025年6月,全国将有10万个停车场支持泊车代驾VPD。

理想虽然也有"车位到车位"功能,但在泊车代驾VPD这块,华为的商用进度明显快。

深层原因:华为的"压强式投入"。

2024年,华为在车BU就投入了100亿以上的研发资金,研发人员已经达到了8000人,智能部件发货量已经超过了2300万套。

这个投入规模,理想短期内很难追上,而且华为背后有整个华为集团的技术储备(比如昇腾AI芯片、鸿蒙座舱)做支撑,这个差距短期内很难追上。

华为做智驾,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全家桶"式的协同作战,这就是"后劲足"的底气所在。

理想VS华为,智驾大战到底谁能笑到最后?

现在局面很明显:理想憋了一年多,终于在2025年1月交出了"全场景端到端"的答卷,智驾里程26.7亿公里确实优秀。

但华为呢?

人家4月发布ADS 4,宣布2025年要商用高速L3,目标是"2025年成为L3商用元年"。

这就好比:理想刚考上本科,结果华为已经在准备考研了。

那问题来了:理想还有机会吗?

咱们从几个维度来分析。

维度一:技术路线——理想"稳扎稳打",华为"激进冒险"。

理想选择的端到端+VLM路线,优势是"体验丝滑、决策拟人化",劣势是"见效慢、投入大"。

华为选择的L3商用路线,优势是"技术领先、抢占市场",劣势是"风险、责任划分"。

要知道,L3级自动驾驶在中国还没有完全放开——虽然工信部已经在推动L3试点,但具体细则(比如事故责任怎么划分、保险怎么赔付)还没敲定。

根据2022年颁布实施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L2为组合驾驶辅助,L3为有条件自动驾驶,当前正处于L2向L3迈进的节点。

华为敢在2025年商用高速L3,要么是对进展有内幕消息,要么就是"先上车再补票"。

如果落地不及预期,华为这个"激进策略"可能会遇到挑战。

理想的智驾技术到底有啥亮点?华为乾崑智驾凭啥敢说后劲更足?-有驾

反观理想,虽然没喊"L3商用"这种口号,但理想汽车希望在2025年实现L3有监督智能驾驶,并为用户提供一个全场景、一体化端到端的产品。

理想把L2+的端到端做到了极致,用户体验已经接近"无感智驾",等成熟了,理想再升级到L3也不迟,这叫"后发优势"。

但问题是:用户买车的时候,会不会被华为的"L3"概念吸引走?

这是理想需要担心的。

维度二:硬件成本——理想"性价比",华为"堆料王"。

华为ADS 4的硬件配置虽然豪华,但成本也高得吓人。

据业内估算,搭载ADS 4 Ultra旗舰版(支持L3)的车型,智驾硬件成本可能在3-5万元,这意味着:只有30万以上的高端车型才能承受这个成本,15-20万的主流市场根本玩不起。

理想的智驾技术到底有啥亮点?华为乾崑智驾凭啥敢说后劲更足?-有驾

理想AD Max 3.0的硬件成本相对低一些,而且理想2025年5月L系列将推智驾焕新版,Pro/Max芯片分别更新至J6M(128TOPS)/Thor-U(730TOPS),Pro版新增激光雷达,双ORINX/单Thor-U均支持VLA大模型。

这意味着:理想有机会把智驾功能下探到20万级车型,覆盖广泛的用户群体。

华为虽然也在推ADS SE基础版(低成本方案),但在"性价比"这块,理想的优势明显。

普通用户买车,看的不只是"技术最强",还要看"性价比最高"。

理想在这方面,确实有一手。

维度三:生态协同——华为"广撒网",理想"深耕一亩三分地"。

华为的打法是"广撒网":和10多家车企合作,把ADS推向市场。

优势是数据量大、迭代快,劣势是"体验不统一"——不同车企对ADS的调校不一样,用户体验可能有差异。

理想的打法是"深耕自家产品":只在自己的车型上搭载AD Max,优势是"体验可控、迭代灵活",劣势是数据量比不过华为。

但理想有个"杀手锏":用户社区!

理想APP注册用户超过300万,车主占比很高,社区互动率也很不错。

理想可以通过社区收集用户反馈,快速迭代智驾功能。

华为虽然数据量大,但缺少"直连用户"的渠道,这是短板。

对于智驾这种需要持续迭代的技术,用户反馈的速度和质量,有时候比数据量还重要。

理想在这方面,确实有自己的优势。

深层逻辑:谁能抓住"2025-2027智驾窗口期"?

业内普遍认为,2025-2027年是智驾市场的"黄金窗口期"——L2+快速普及,L3开始试点,用户对智驾的认知和接受度快速提升。

谁能在这三年里占据用户心智,谁就能在未来10年的智驾竞赛中占据优势。

华为的策略是"技术领先+快速铺量",抢占市场份额;理想的策略是"体验至上+用户运营",建立品牌忠诚度。

两种策略没有对错,看执行力。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华为的"后劲"确实足——技术储备深厚、数据量遥遥领先、硬件配置顶级、L3商用在即。

理想虽然在用户体验和性价比上有优势,但在"技术高度"和"市场规模"上,短期内很难追上华为。

而且从生态层面看,华为已经和11家车企达成合作,2025年城区智驾辅助搭载量将接近400万辆,这个规模效应是理想短期内无法企及的。

理想的智驾技术到底有啥亮点?华为乾崑智驾凭啥敢说后劲更足?-有驾

理想粉丝和华为粉丝吵翻了!到底谁说得有道理?

理想智驾技术出来后,网上炸开了锅。

有人说"理想这次端到端很牛,体验丝滑",也有人说"华为L3都要商用了,理想还在玩L2+,格局小了"。

咱们挑几个典型问题,看看双方粉丝到底在争啥。

问题1:"理想端到端智驾里程26.7亿公里,华为ADS累计避碰300万次,到底谁强?"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从数据看,两家公司公布的数据维度不一样,没法对比,理想公布的是智驾累计里程,华为公布的是避碰次数。

但从侧面能看出:华为注重"安全性",理想注重"里程积累"。

其实两家各有侧重,没必要非要分出高下。

但如果非要比,华为的数据积累(包括6亿公里云端仿真验证)肯定比理想全面,而且华为合作的车企多,实际路况数据也丰富。

理想虽然里程增长快,但数据的"广度"还是不如华为。

问题2:"华为L3商用听着挺吓人,但不允许怎么办?是不是在画饼?"

这个担心有道理。

L3级自动驾驶在中国确实还没完全放开——虽然工信部已经批准了部分城市开展L3试点,但具体细节还在讨论中。

但华为敢喊"2025年商用高速L3",肯定不是空穴来风。

一方面,华为和相关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对进展有一定了解;另一方面,华为车BU实现了超过6亿公里的云端仿真验证,技术能力确实达标了。

L3商用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分阶段推进"。

华为可能会先在特定路段(比如高速封闭路段)、特定时段(比如白天、晴天)开放L3功能,等完善了再逐步扩大范围。

这叫"先试点、后推广",风险可控。

所以,华为L3商用不是"画饼",而是"有底气的承诺"。

理想的智驾技术到底有啥亮点?华为乾崑智驾凭啥敢说后劲更足?-有驾

问题3:"理想智驾便宜,华为智驾贵,普通人到底该选谁?"

这是个实在问题。

理想AD Max版本的价格通常比标准版贵2.8万左右,而搭载华为ADS的车型(比如问界M9、享界S9),智驾版本可能贵5-8万。

如果你是"预算有限"的用户,理想确实性价比高——花2.8万就能体验到"全场景端到端",体验丝滑。

如果你是"不差钱"的用户,想体验"最强智驾",那华为ADS 4肯定是首选——硬件顶级、功能最全、还能尝鲜L3。

但有个问题:智驾功能到底值不值得花这么多钱?

有网友算了笔账:假设你每天通勤50公里,用智驾能省30分钟时间,一年省下来的时间约180小时。

如果你的时薪是100元,那一年省下的时间价值就是1.8万元。

从这个角度看,花2.8万-5万买智驾,3年左右就能回本,还是挺划算的。

所以,选理想还是华为,看你的"需求优先级":如果看重性价比和用户运营,选理想;如果追求技术领先和功能最全,选华为。

问题4:"理想和华为都在卷智驾,特斯拉FSD入华了怎么办?"

这是个"灵魂拷问"!

特斯拉FSD在北美已经商用多年,如果入华,肯定会对理想和华为造成冲击。

但有几个问题:特斯拉FSD要入华,得过"数据合规"这一关——中国要求智驾数据必须存储在国内,特斯拉能不能接受这个条件?

目前还不确定。

其次,特斯拉FSD的技术路线(纯视觉方案)和理想、华为(激光雷达+视觉融合方案)不一样。

在中国复杂的城市路况下,纯视觉方案可能不如融合方案稳定。

理想和华为已经建立了"本地化优势"——比如华为泊车代驾VPD预计2025年6月支持10万个停车场,理想的车位到车位也支持大量停车场,特斯拉FSD要适配这些场景,至少需要1-2年时间。

所以,特斯拉FSD入华确实是个威胁,但理想和华为也不是吃素的。

谁能笑到最后,还得看"本地化能力"和"迭代速度"。

智驾江湖,华为占了"天时地利",理想还得继续"修炼内功"!

理想的智驾技术到底有啥亮点?华为乾崑智驾凭啥敢说后劲更足?-有驾

从2025年10月这场"智驾较量"就能看出:华为乾崑智驾确实是"六边形战士"——华为ADS 4支持高速L3商用、硬件顶级(192线激光雷达+舱内传感器)、累计避免可能的碰撞超过300万次、泊车代驾VPD预计2025年6月全国将有10万个停车场支持。

理想虽然在端到端技术上取得突破,2025年1月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全球第二家将端到端技术应用到高速及环路NOA场景的车企,但在"技术高度"和"市场规模"上,短期内很难追上华为。

但这不代表理想没机会!

理想的优势在于"用户运营"和"性价比"。

如果理想能在接下来的2-3年里,把智驾功能下探到20万级车型,同时保持"体验至上"的策略,还是有机会在智驾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

而且理想的用户社区运营做得不错,用户粘性很高,这是理想的"护城河"。

只要理想能持续迭代智驾功能,保持和用户的紧密互动,就不怕华为的"技术碾压"。

如果让你花30万买车,理想AD Max和华为ADS 4二选一,你会选谁?

是选理想的"性价比+用户运营",还是选华为的"技术领先+功能最全"?

评论区聊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