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来聊聊现在买车的一大烦心事,尤其是在新能源车这个圈子里。
很多人都在纠结,到底是买个纯电车,享受那种安静、提速快的驾驶感,但天天得惦记着续航,出门跑个远路还得提前规划好充电桩;还是说,退一步买个混动或者增程车,没续航焦虑了,但总觉得不够纯粹,发动机一响,那份高级感就打了折扣,开起来的感觉也和真正的电车有差别。
就好像想吃顿好的,要么选味道顶级的馆子但地方偏远,要么选楼下方便的小店但味道总差那么点意思,怎么选都觉得有点遗憾。
不过,现在好像有人想把这个选择题给破了。
这个搅局者就是智己汽车。
可能有些人对这个牌子还有点陌生,但它来头可不小,是上汽集团这个国内汽车老大哥倾力打造的高端新能源品牌。
最近,智己抛出了一个新玩法,叫“超级增程”,听起来挺玄乎,但他们说,这跟市面上我们常见的增程车完全不是一回事。
他们不是在想办法给油车装上电池,而是反过来,想办法给一台顶级的纯电车,配上一个“永不断电”的保障。
这个思路到底新在哪呢?
咱们得先看看市面上大部分增程车是怎么做的。
通常,它们的核心还是一套燃油车的底子,然后加上电池和电机。
电池容量一般不会太大,日常在城里开,可能开个一两百公里就得充电或者启动发动机了。
这个发动机,就像个兼职员工,主要任务是发电,有时候也帮着驱动车轮。
这么做的好处是解决了续航焦虑,但问题也不少。
比如,因为电池小,频繁需要发动机介入,车里的安静感就时有时无。
而且在电量低的时候,车子开起来会感觉没那么有劲,动力会打折扣。
最尴尬的是,开着这种车去公共充电站,充电速度慢,有时候还会被纯电车主投来异样的眼光。
智己的做法,可以说是把这个逻辑整个颠倒了过来。
他们工程师的出发点,就不是造一台“没有续航焦虑的车”,而是要先造一台“足够优秀的纯电车”。
就拿他们即将推出的新一代智己LS6来说,第一步,就是塞进一块大电池,让这台车的纯电续航里程直接超过450公里。
这个数字很有讲究,对于绝大多数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每天上下班通勤,周末出门逛逛,450公里的续航足够你开上一个星期。
也就是说,你可以完完全全把它当成一台纯电车来用,一周找个时间充一次电就行,日常使用体验和纯电车没有任何区别。
不仅如此,它还支持800V的超快充技术。
这是什么概念呢?
就是你开车去服务区,上个厕所、买杯咖啡的功夫,也就十五分钟,车子就能充进去310公里的续航。
这种充电速度,已经和很多纯电车没什么两样了,彻底解决了传统增程车充电慢的痛点。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纯电部分已经做得这么好了,那还要发动机干嘛?
在智己的这套系统里,发动机的角色彻底变了。
它不再是车子的动力核心之一,而是变成了一个“应急超充桩”,或者说是一个随车携带的、效率极高的“超级充电宝”。
它的任务只有一个:在你需要出远门,比如节假日回老家、或者去一些充电设施不方便的偏远地区旅游时,为你提供源源不断的电能。
只要车里有油,你就永远有电,彻底告别里程焦虑。
据说,这套系统能让车的综合续航达到1500公里,这已经是个相当惊人的数字了。
更关键的是,智己在体验上下了很大功夫。
很多人不喜欢增程车,就是因为发动机启动时的噪音和振动。
而智己通过一系列主动降噪技术,把增程器启动时的动静控制得非常小,小到你在车里几乎察觉不到。
而且,就算是在电量很低,比如只剩下16%的时候,电池依然能提供强大的动力输出,保证车子开起来还是那么迅猛、平顺。
这就意味着,无论在什么状态下,这台车都能保持纯电车那种高级、安静、顺滑的驾驶感受。
所以说,智己搞的这个“超级增程”,更像是一个全新的物种:一台拥有超长综合续航、同时又能在任何时候都提供顶级纯电体验的“超级电车”。
当然,敢这么玩,背后没有点硬实力是不行的。
智己之所以能提出并实现这种颠覆性的想法,最大的底气就来自于它背后的上汽集团。
作为共和国汽车工业的长子,上汽几十年来积累的造车经验、技术储备和供应链资源,都成了智己可以随意调用的“弹药库”。
所以我们能看到,智己从一出生就带着一股“技术宅”的气质,总喜欢展示一些别人没有的“黑科技”。
比如,很多人都见过的“蟹行模式”,让那么大一台车能斜着开进狭窄的车位,还有那个能让车在原地打转的“双电机原地掉头”,这些功能不只是为了炫酷,它背后展示的是对底盘和电机控制的极致能力。
就拿他们的“灵蜥数字底盘”来说,它用电子信号取代了大量的机械连接,由一个中央电脑来协同控制转向、刹车、动力等各个部分,反应速度极快。
这带来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比如在高速行驶时遇到突发状况紧急避让,车身能保持惊人的稳定;甚至在高速上万一发生爆胎,这个系统也能帮助驾驶员稳住车辆,大大提升了安全性。
这些技术,都是上汽多年研发成果的体现,现在都毫无保留地用在了智己身上。
除了硬件够硬,在软件智能化方面,智己也很有想法。
它的股东里除了上汽,还有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
这就让智己在车机系统上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当很多车企还在安卓系统上做文章时,智己直接选择了和特斯拉一样的路线,基于更底层的Linux系统自主研发了一套名为IM OS的操作系统。
这样做的好处是,系统和车辆的硬件能结合得更紧密,运行更流畅,未来的功能拓展性也更强。
再加上阿里的生态支持,以后在车里动动嘴就能订电影票、叫外卖,这些都会成为现实。
总的来看,智己正在走的这条路,确实有点不一样。
它没有盲目跟风,而是在深刻理解了用户痛点的基础上,利用自己强大的技术背景,试图给出一个更完美的解决方案。
它让消费者不用再在“纯电的体验”和“无焦虑的续航”之间做艰难的二选一,而是可以“我全都要”。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汽车市场,这种坚持技术创新、从用户根本需求出发的做法,或许才是真正能走到最后的关键。
毕竟,造车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起跑快慢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用自己的节奏,稳稳地跑向终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