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这么一件事,在关心汽车和科技的朋友圈里传得挺广,那就是比亚迪的混动技术,四年里头竟然两次登上了清华大学专业教科书的封面。
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这是不是企业花钱做的宣传?
毕竟现在这年头,各种合作都屡见不鲜。
但要是咱们仔细琢磨一下,清华大学作为国内顶尖的工科学府,它的教科书封面选谁,可不是一件小事,背后代表的是学术界对一项技术先进性和代表性的最高认可。
这事儿,还真不是花钱就能办到的。
那么,比亚迪的这个DM混动技术,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能让清华的教授们都如此青睐呢?
咱们今天就用大白话,把这前因后果好好聊清楚。
咱们先说说第一次,那是2021年的事。
当时,比亚迪的第四代DM技术,也就是大家后来熟知的DM-i超级混动,被印在了《汽车动力系统原理》这本教材的封面上。
要知道,在这之前,全世界的汽车教科书里,一提到混合动力,那绕不开的绝对是日本的丰田。
丰田那套叫THS的混动系统,靠着一套设计得像精密手表一样的行星齿轮,把发动机和电动机的力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确实厉害,也确实省油。
这套系统在教科书里当了快二十年的“封面明星”,几乎成了混动技术的代名词。
可比亚迪的DM-i走了另一条完全不同的路。
丰田的思路,说到底还是“油”是主角,“电”是辅助,发动机大部分时间都在直接驱动车轮。
而比亚迪的思路恰恰相反,它提出一个叫“以电为主”的概念。
这是什么意思呢?
说通俗点,DM-i系统把传统汽车里那个结构复杂的变速箱给简化甚至取消了。
在城市里开车,比如上下班堵车、等红绿灯这种中低速情况下,发动机根本不参与驱动,就让它歇着,车辆完全靠电池和电机来跑,开起来就跟一辆纯电动车一模一样,又安静又平顺。
那发动机什么时候干活呢?
当你需要急加速,或者开到高速上,发动机才会启动。
但它启动后的主要任务,不是去费力地直接驱动车轮,而是去带动发电机发电,把自己变成一个高效的“随车充电宝”,发出来的电供给驱动电机使用。
只有在高速巡航这种发动机最省油、效率最高的特定工况下,它才会偶尔直接驱动一下车轮。
这么做的好处是什么?
就是让发动机和电机各自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工作。
电机在起步和中低速时效率高,那就让它来负责城市路况。
发动机呢,不用再去应付走走停停的低效工况,只在它最高效的那个转速区间运行,要么发电,要么高速直驱。
这样一来,能量的浪费就大大减少了。
结果就是,搭载这套系统的比亚迪秦PLUS,在电池没电的状态下,百公里油耗居然能做到3.8升。
这个数字在当时直接震惊了市场,因为很多同级别的合资品牌燃油车,油耗还在七八升徘徊。
这不仅仅是省油,它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混动技术路线,证明了混动车可以更像电动车,驾驶体验更好,同时还没有里程焦虑。
清华的专家们看到了这种颠覆性的创新,认为它代表了未来动力系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所以把它选上封面,是实至名归的。
时间一晃到了今年,比亚迪的第五代DM技术,又一次出现在了清华大学2025年新版的《汽车构造——动力系统》教材封面上。
如果说上一次是技术路线的创新得到了认可,那这一次,就是把这项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那个让人咋舌的亏电油耗数字:百公里2.9升。
这标志着主流的家用插电混动轿车,正式进入了“油耗2时代”。
这个2.9升的油耗是怎么实现的呢?
这背后是几项核心技术的集体突破。
首先,是发动机本身。
比亚迪发布了一款新的插电混动专用发动机,它的热效率达到了46.06%。
这个“热效率”可能听起来有点专业,咱们打个比方,它就像烧水壶的效率。
普通发动机,可能烧掉100块钱的汽油,只有30多块钱的能量变成了驱动力,剩下的60多块钱都变成热气跑掉了。
而比亚迪这个发动机,能把46块钱的能量用在刀刃上。
别小看这百分之十几的提升,在内燃机发展了一百多年的今天,每提升一个百分点都极其困难,这背后是材料、燃烧、控制等领域无数的科研积累。
其次,是电混系统自身的进化。
新一代的系统能量传递效率更高,功率密度也大幅提升,意思就是可以用更小更轻的部件,实现更强的动力输出和更低的能耗。
但最关键的,也是最有未来感的一项升级,是比亚迪给这套系统装上了一个会思考的“人工智能大脑”,官方叫它“全场景智慧能量管理系统”。
这个“大脑”厉害在哪呢?
它不再是简单地根据你踩油门的深浅来决定用油还是用电。
它能结合导航地图、实时路况信息,甚至是学习你的驾驶习惯,来“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然后提前做好能量分配。
举个实际的例子,导航显示前方3公里后有一个很长的上坡路段。
老式的混动车可能就是到了坡底下才开始让发动机使劲吼,拼命输出动力,这样既费油又吵。
而这个“智能大脑”会提前在爬坡前的平路上,就让发动机稍微多工作一会儿,把电池的电量多充一点。
等真正开始爬坡的时候,电池里有充足的电量,电机就能从容地辅助驱动,整个过程就变得非常平顺和省油。
再比如,系统通过实时路况得知前方有严重的交通拥堵,它就会提前调整策略,尽量在进入拥堵路段前保持较高的电量,然后在堵车时完全用电来走走停停,因为这是电机最高效的区间。
这种带有预判能力的智能化管理,才是把油耗从“3时代”推向“2时代”的临门一脚。
所以,当清华大学的教材再次选择比亚迪时,它认可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省油的技术,而是一整套融合了顶尖机械工程、电力电子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的全新动力解决方案。
这件事的意义,也早已超出了一个企业或者一款产品。
它标志着在汽车工业最核心的动力总成领域,中国技术已经从过去的追随者,变成了如今的引领者和标准定义者之一。
过去几十年,我们的工程师和学生都是在学习国外的技术,教科书里的案例也都是国外的经典设计。
而现在,我们自己的创新成果,正在被写进我们自己最高学府的教科书里,成为培养下一代工程师的范本。
这背后,是中国汽车工业从简单制造到自主研发,再到智能创造的巨大飞跃,也是中国科技实力提升的一个生动缩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