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砸7500万赞助国足这事,网上直接炸开了锅。这家车企大手笔签了五年合约,平均每年要往国足口袋里塞1500万,结果钱还没焐热,网友先坐不住了。
有人说这笔买卖亏到姥姥家,毕竟国足这些年成绩单实在拿不出手。上次世预赛输给越南那场球,到现在还有人拿这个当段子讲。更逗的是,有球迷在比亚迪4S店门口贴纸条:"买你车可以,别把钱给那群白斩鸡。"这话说得够损,但确实代表了不少人的想法。
不过冷静想想,企业赞助体育本来天经地义。就像开饭馆的要买好食材,踢足球的自然得花钱请教练、租场地。隔壁日本J联赛当年起步时,也是靠企业输血才慢慢熬出头。现在人家球员能在欧洲五大联赛踢主力,咱们却还在算着"理论出线可能",说到底还是底子太薄。
有意思的是,这次争议反倒让更多人注意到商业赞助的尴尬处境。企业想支持体育事业,可观众只认成绩说话。就像往无底洞里扔钱,连个响都听不见。但要是大家都不投钱,那更别指望能请到好教练、建好青训营。这个死循环,比国足的战术套路还难破解。
其实比亚迪不是头一个挨骂的赞助商。当年某运动品牌给国足天价合约,最后也落得里外不是人。这次车企的算盘打得精,既赚了爱国牌,又能蹭体育营销的热度。只是没想到网友反应这么激烈,连带着新能源车的论坛里都在讨论"该不该为赞助国足买单"。
足球圈内人士倒是普遍叫好。有位退役球员在直播里算过账:7500万平摊到五年,刚够支付三四个外援的年薪。要是再扣掉训练基地维护、青少年梯队建设这些基础投入,根本剩不下几个子儿。这话听着心酸,但大实话往往最扎心。
最魔幻的是,这场争论把完全不懂球的吃瓜群众都卷进来了。有人翻出二十年前的老黄历,说那会儿甲A联赛火爆得很,企业争着抢着要赞助。现在倒好,给钱还要被骂冤大头。时代变了,观众的耐心也像国足的体能一样,下半场就撑不住了。
说到底,企业赞助和球队成绩就像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广州恒大当年重金投入换来亚冠奖杯,证明肯花钱确实能见效。但光靠砸钱不解决根本问题,就像往破轮胎里拼命打气,终究会再漏光。青训体系、联赛机制、裁判水平,这些才是真正要补的课。
这场风波最有趣的后续是,有球迷自发搞起了"众筹退赞助"行为艺术。他们在网上发起投票,说要凑钱帮比亚迪赎回赞助合同。虽然明知道是闹着玩,但这种黑色幽默恰恰反映了大家的无奈——既怕孩子饿着,又气孩子不争气。
足球圈有句老话: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现在的情况是,钱给出去了,能不能听到响动,全看国足接下来怎么踢。要是下届世界杯预选赛再闹笑话,估计下次企业掏钱之前,真得先问问球迷答不答应了。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