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万挖孔版,被陈震质疑空气动力性能不达标?
花4.2万元给车头挖两个洞,到底值不值?这个问题最近让小米SU7 Ultra车主吵翻了天。随着首批"挖孔版"车型交付,有车主拿着鼓风机和纸巾冲到车库实测,结果发现前舱盖上的两个风道连张纸巾都吹不动,这波操作直接让评论区炸了锅。
一、实测翻车:纸巾纹丝不动
车主们最想不通的是,官网上明明白白写着"双风道导流"、"空气动力学优化",怎么实测就成了摆设?拆车博主@高转青年-栗子把前舱盖扒了个底朝天,发现风道根本没连通轮毂散热系统,只在引擎舱顶部开了两个椭圆口子。更绝的是,有车主用鼓风机对着格栅猛吹,覆盖在风道口的纸巾稳如泰山,反倒是前包围底部的自动格栅早早敞开了怀抱。
这波操作让网友集体破防:"合着4万2就买了个车头贴纸?"还有人调侃这是"最贵车模皮肤",毕竟单从减重效果看,1.3kg的轻量化对整车性能影响微乎其微,约等于少带两瓶矿泉水上路。
二、官方回应暗藏玄机
面对质疑,小米汽车发言人王化搬出两个月前的《答网友问》,强调碳纤维舱盖的核心卖点是"复刻原型车外观"和"减重"。这话说得巧妙——既没否认风道效果存疑,又给足了情怀分。雷军早前直播时还特意提醒:"急着提车的别选这个,等半年不值得",现在看这话里话外都是伏笔。
有意思的是,这套碳纤维部件的生产工艺堪称汽车界的爱马仕。内外六层碳布人工铺贴要花6小时,热压罐成型再耗12小时,模具日产量仅1套。难怪网友吐槽:"这哪是造车零件,分明是搞艺术品收藏。"
三、要性能还是要颜值?
别看争议闹得凶,选装率倒是实打实超过60%。这些车主图啥?有人直言就冲着"纽北最速四门车"的拉风造型,碳纤维材质往车头一怼,立马和普通版划清界限。还有极客玩家坚信:"200km/h以上才能激活隐藏属性",虽然日常驾驶根本摸不到这个速度门槛。
车评人陈震的点评更犀利:"量产版和原型车的空气动力学结构压根不是一回事,指望这两个洞提供下压力?除非把整个车头拆了重做"。这话算是捅破了窗户纸——所谓"赛道黑科技",可能更多是营销话术。
四、4.2万到底买到了啥?
说到底,这场争议暴露了性能车市场的尴尬现状。厂商为了营销标签疯狂堆参数,消费者为信仰买单后发现体验落差。就像保时捷911 GT3 RS能靠全套空气动力学组件产生千公斤下压力,而小米这套设计既没主动扩散器,也没扰流唇加持,日常使用感知度几乎为零。
但话分两头说,愿意掏这个钱的用户,谁真在乎那点散热效率?要的就是碳纤维材质带来的心理满足和圈层认同。就像买限量球鞋不一定为了打球,4.2万买个"赛道版"身份标签,对目标用户来说可能真不贵。
眼下最大的悬念是,小米会不会放出风洞测试数据自证清白?或者干脆学超跑品牌,明说这就是"心情件"?毕竟现在的情况就像网友吐槽的:"你要说它没用,人家确实减重了;你要说它有用,纸巾测试又太打脸。"这场关于技术溢价的讨论,估计还得在车圈热搜上挂一阵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