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家伙什儿老厉害了,别忽悠自己
你要说东风-5C是国产洲际弹道导弹的巅峰
这话我倒觉得有点夸大了
毕竟,老东风这个家伙,咱们那会儿在70年代造的时候
算是掏了心血、花了大价钱的超级武器
你想想,那时候国内的局面,你要是没点真本事
哪能搞出这么个大玩意儿
不过说实话,依我看,东风-5一开始性能也不算特别稳定,老是出点小毛病
它的出现,主要还是在那种国际局势紧张、核威慑需要强烈的年代
国内急着要一款能抗得住的洲际弹道导弹
当时,国内为了让这个家伙能上天
比如,花大钱建了好几艘051型驱逐舰,配套的舰队也弄得漂漂亮亮的
都是为了配合东风-5的试射
其实,这都是在那个冷战时期的特殊产物
那会儿,国际上美苏核讹诈厉害
咱们就得有个“硬货”才能吓唬唬人
要让它成功升空,地下发射井是唯一的办法
● 体型大到能把你吓一跳,运输也是个大活儿
说到这个东风-5
别以为它只是个普通的火箭
老厉害了,长得像个大长方块
你想,这么大的家伙,要运输、装配、维护
有人跟我讲,核弹发射井其实也没那么“冷静”,不过,修一个发射井的花费可不像我们平时修房子那么简单,别看它低调
比方说,建一座核发射井的成本,和组织一套完整的发射部队
说到这里,我就想起去年那次东风-31AG的发射
那枚导弹飞出去的瞬间,估计全地方都在屏幕前盯着看
你想想,早期那个东风-5性能不太稳定,燃料还得液体,装填时间长得要命,跟固体燃料比起来
液体燃料的缺点太明显了,点火、注入、准备时间太长
因为那套配套设备都花了不少心血
● 改进的路子:老装备焕发新光彩
后来,咱们就开始在原有的基础上做点“调调”
比如,东风-5B、再到这阵子的东风-5C
它们的目标,其实就是为了让这老家伙能“多跑点距离”,看得更远
这些改进,真正地并不是咱们特别需要它们,而是为了让硬件体系更合理点,毕竟,咱们国内早年建的发射、储存、运输体系
都是按照这个家伙的尺寸设计的
其实,要想让它再变得更厉害,除了调整燃料、改程序
最关键的还是尺寸不能变
说到底,技术进步让它能跑得更远
主要还是在燃料和控制系统上下功夫
你想,像苏-27那会儿,雷达太大,为了装得下,机身不得不放大
后来,技术进步,尺寸反而变成它能力的保障
歼-16、歼-16D就是最好的例子
● 这个性能确实不错,但付出也不小
你要说,东风-5在这个“升级”过程中
射程翻了一倍,理论上来说
它就像那时候苏-27,最初设计时,雷达大得不得了,为了装那个大物件,机身都拖得老长,后来技术一提升
你看,这阵子的歼-16,就是建立在那一代基础上
不过,咱们心里清楚,像东风-5这样的大家伙,改得再好
毕竟,未来真正的“硬货”是东风-41、东风-61这样的高机动、野战型洲际导弹
这才是火箭军真正的“杀手锏”
你说,这些装备是不是“厉害”
东风-5那会儿,老实讲
咱们的战略威慑体系,越来越多新装备加入,东风-5的“巅峰”地位
● 总结一下,这家伙其实挺牛,但也不算绝对最牛的
你看,东风-5C的出现
确实让很多人都觉得震撼
毕竟,它那“全覆盖全球”的能力
可我依我看,能做到这一点
更多还是因为硬件体系的限制和“旧瓶装新酒”
它的尺寸早就定了,改来改去
就像那苏-27,原本设计就不错,后面经过调整,变成了歼-16、歼-16D
你要说它是咱们国家的“巅峰”,我觉得未必
毕竟,咱们的“尖刀”这阵子都在东风-41、东风-61这些高机动、打得远的家伙上
东风-5,更多的是那个年代的“产物”和“过渡工具”
不过,不能否认,它曾经给我们带来的震撼和威慑作用
你说,这一切是不是值得的
我觉得,能有这么个“老古董”陪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