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有个大新闻,东风汽车宣布到2026年计划用上固态电池,把续航攀到1000公里。听着挺猛的吧?其实我今天早上,开车出门,路上突然想到,咱们现在用的这套动力电池,真的已经大到不能再大了。比如去年某次在工地里和一个修车师傅帮忙修车,他一边抹着油,一边说:你知道不?我一辆车从去年到今年,充了快十次电,充完还得特意找个不堵的时间。那会我还觉得挺正常的,现在想想,其实每次充电的等待,让人心里都在默念:下一步,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说到这,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句话:大部分车在500-600公里的续航时,是带着还可以,但一旦超过这个区间就开始想想办法。这也是为何固态电池的到来,能彻底打破这个瓶颈。估算,现在咱们国产的电池包能做到的最大能量密度也差不多在250-300Wh/kg左右(不算太精确,体感),但硅碳负极一旦成熟,可能会让这个数字冲到400Wh/kg,是不是感觉像打了个补丁?不过我也有点怀疑,硅在电池里是不是太容易膨胀,短期内是不是会带来耐久性的问题?这点我还没细想透。
现在的问题来了,固态电池的安全性反而能上一个台阶——像我之前听修车师傅说的,那种液态电池一旦漏液,火苗能比普通油还旺,超可怕。而固态电池呢?就像把油变成了固体,不那么跑偏。不过要说,技术创新这事,别太高估了。你得考虑供应链:固态电池的电解质材料,用的都是氟化物什么的——听着像矿产开采一样大规模?!能不能稳得住?生产工艺成熟度还不在那,像拼乐高一样,一个螺丝没拧紧就可能出大问题。
这里我又想起一件事:有朋友(销售的角度)说,现在车企都在挤时间抢开发,像某些车型,能等待的客户也就心大,但大部分还在焦虑什么时候能提到自己手里。其实我个人觉得,买电动车最大的难题不只是续航,而是充电这个事儿,哪怕再强的续航,充个电,起码得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吧。可咱们10分钟搞定600公里,听上去很飘,但我在想,现在的快充技术,是否也只是虚晃一枪——实际用起来,还是容易充不进去,或者坏了怎么修。
(这段先按下不表)嗯,我也常在想,未来的汽车是不是会变成充电站+车,驾驶变透明,就像手机升级到无孔插口一样。从研发角度,就像我们做菜,先备好料、用最好的厨具,结果等到吃的时候,才发现:哎呀我还不知道这个锅能不能用到最后呢。技术再快,产业链一铺开,也得考虑到后续的耐久性——你说这固态电池是不是比液态电池多了个保险,但怎么保证十年后还能像今天一样新?我也在猜,可能还得用个生活中的老物件来比喻——比如新买的枕头,今天软得跟棉花似的,十年后会不会变硬?电池的老化也是这个问题:是不是新鲜感过后,就是一捧碎了一地的回忆。
话说回来,现在不少厂家的研发都在押宝,比如亿纬锂能或国轩高科,他们的中试线已基本建立,明年开始试产实车。天际股份偷偷搞硫化锂的技术,难不成藏龙卧虎?顺便提一句,78%的创新其实都不是一蹴而就——比如我记得有个朋友说:我把这车改装完后,油耗竟然低了3%,是不是怪不得?其实你换了个心脏,整体血液当然会变得更高效。核心问题不在于有没有新技术,而是什么时候能量成本更低——因为百公里能源消耗,现在大概估算在15-20度电(估算少),成本就算1元/度,实际上燃料比,差不多也就成本在8-10元左右。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固态电池真往这个方向走,大部分家庭车的续航焦虑会不会彻底消除?毕竟,到了近年来,大家也开始关注出门不带油的未来。可我听销售说,很多人其实还在犹豫,担心新技术还不成熟。他们不太喜欢冒险,更喜欢已知的便捷。这让我反思,技术再牛,人心还得被说服。你觉得,未来电动车的安全感,是不是最重要的一环?反正我得每天想点事,换句话说,如果充电变快、续航能到1000公里,我就不用天天担心那辆车会不会在半路划水。
可到我还是想问一句:你会不会以为,未来的汽车,能不能像手机一样,随时随地都充得完?还是说,反正还是得买电池的那一天,也得像买菜一样,挑个好点的。说到这,我还想到一个猜测——也许,未来车子不用充电了,而变成了能量包,就像换衣服那么方便。你说,真到那时候,我们还会记得充电桩这个概念吗?
——这个世界,总是处在不断拆解与重建之间。你会怎么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