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蹲在路边,手里攥着那张皱巴巴的罚单,额头上沁出的汗珠顺着黝黑的脸庞往下淌。
他那辆崭新的三轮车正被交警往拖车上拽,车轮在地上划出几道不甘心的痕迹。
"同志,俺这车可是花了大价钱买的,咋就不能上路了?"老张的声音里带着几分委屈。交警头也不抬地继续忙活:"没合格证,没发票,这就是辆黑车。"
这一幕在不少农村地区都在上演。三轮车作为农村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几乎家家户户都离不开它。可最近不少车主都和老张一样犯了愁,明明花真金白银买的车,咋一上路就被查?其实这事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交警早就把规矩说得明明白白,只要满足几个条件,三轮车照样能放心跑。
赵家庄的赵铁柱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去年他在集市上花六千八买了辆三轮车,卖家拍着胸脯保证绝对没问题。结果开了不到三个月,就在去镇上的路上被拦了下来。交警一问手续,赵铁柱傻眼了——除了张收据啥都没有。"俺哪懂这些啊!"赵铁柱蹲在路边直挠头,"卖车的说这车便宜就是因为没开发票,能省好几百呢。"现在可好,车被扣了不说,想找那个卖家理论,人家早没影了。
这事给村里人提了个醒:买车可不是光看价钱就完事了。正规的三轮车必须得有"身份证"——出厂合格证、购车发票一样都不能少。现在不少地方都搞"带牌销售",买车的时候直接在店里把牌照办了,前后用不了半个钟头。虽说可能多花个百八十块钱,可总比像赵铁柱这样吃了哑巴亏强。
李村的老李头最近也摊上事了。那天他开着三轮车去赶集,后斗里摞着六筐鸡蛋,堆得比驾驶座还高。拐弯的时候车子一歪,鸡蛋筐噼里啪啦全摔地上了。黄澄澄的蛋液流了一地,老李头蹲在路边心疼得直嘬牙花子:"早知道不装这么多了,这下可赔大发了。"
这事说起来还真不能全怪老李头。在农村,三轮车啥都拉早就成了习惯。拉化肥、运粮食、装建材,有时候连牲口都往上赶。可交警说得明白:载货不能超宽超高,更不能拉那些易燃易爆的危险品。至于载人就更得注意了,除了开车的人,最多只能再坐一个大人,可千万不能让孩子坐在货斗里。这些规矩听着是麻烦,可都是为了安全着想。
王家庄的王有才就是个血淋淋的例子。那天他开着三轮车送孙子上学,眼看要迟到了,心一横就把红灯给闯了。结果刚冲到路中间,就被一辆正常行驶的面包车给撞了。孙子胳膊骨折,他自己也在医院躺了半个月。三万多块钱的医药费,把家里攒的那点钱都掏空了。交警后来告诉他,在农村发生的交通事故里,十起得有六起和三轮车违规有关。
这些事听着吓人,可道理其实很简单。交警查车真不是为了罚那几个钱,就是怕大伙儿出事。三轮车在农村确实少不了,可要是乱开乱跑,那可就成了"马路杀手"了。现在不少地方都在严查三轮车,可只要记住几个要点,照样能安安稳稳地开。
头一条就是车得是"清白身"。买车的时候必须得有正规手续,千万别贪图便宜买那些来路不明的"黑车"。第二条是不能想装多少装多少,该守的规矩得守。第三条更简单,红灯停绿灯行,这些最基本的交通规则可不能忘。把这些都做到了,三轮车照样是干活的好帮手。
眼下正是农忙时节,村里村外跑的三轮车更多了。老张的新车终于办齐了手续,现在天天开着它往地里运化肥。赵铁柱也学乖了,新买的车第一件事就是去上了牌照。老李头的鸡蛋生意越做越大,现在专门雇了辆小货车送货。王有才的孙子伤好了,现在每天上学都是走着去,再也不敢让爷爷开车送了。
这些变化说起来不大,可都是血的教训换来的。农村的路越修越好,车也越来越多,规矩自然也得跟着立起来。这不是给大伙儿添麻烦,而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平平安安出门,顺顺利利回家。毕竟啊,再着急的事,也比不上安全重要。
本文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杜绝低俗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