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晚间,长城汽车发布一季报,数据是冰冷且残酷的:
营业收入400亿元,同比下滑6.63%。 对于一个体量如此庞大的车企,任何下滑都值得警惕,更何况是在一个“内卷”到极致,不进则退的市场。
净利润17.51亿元,同比骤降45.6%! 近乎腰斩的利润,直接反映了其盈利能力的急剧恶化。扣非净利润降幅27.12%。 剔除偶发性因素后,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下滑虽略缓和,但仍显严峻。
经营活动净现金流-89.9亿元! 从正转负,且是如此巨大的负值,意味着公司在一季度的经营活动不仅没能产生现金,反而在大量“失血”。这对于企业的运营安全和未来投资能力,无疑是巨大的警钟。
长城官方给出的解释是“报告期公司处于产品换代升级周期,销量同比有所下降,以及直营体系建设投入增加所致”。
失灵的“营销魔法”:钱越烧,车越难卖?
财报中最刺眼的一组对比,莫过于销售费用的“狂飙”与销量的“萎靡”。
销售费用:高达23亿元,同比暴增61%! 这是一个惊人的增幅。在整体营收下滑的背景下,如此不计成本地投入营销,显示出长城急于提振销量的焦虑。这笔钱可能流向了广告投放、渠道补贴、终端促销,以及官方提到的“直营体系建设”。
汽车销量:整体下滑6.73%。 高达61%的营销费用增长,换来的却是近7%的销量负增长。投入产出比如此之低,堪称“营销灾难”。这不禁让人质疑:长城的营销策略是否失焦?钱花在了刀刃上吗?亦或是,产品本身的吸引力下降,已经到了“烧钱”也难以挽回的地步?
更令人担忧的是,财报显示长城汽车一季度的研发费用有所缩减。
一面是营销费用的大手笔投入,另一面却是关乎未来竞争力的研发投入“节衣缩食”。这种资源配置,在一个技术迭代加速、智能化和电动化浪潮汹涌的时代,显得尤为短视和危险。难道长城认为靠营销吆喝,就能弥补产品力或技术上的潜在差距吗?
“直营体系建设投入增加”是官方解释之一。诚然,向直营模式转型是当下不少车企的选择,旨在更贴近用户、提升服务体验、掌握终端数据。但这同样是一项极其烧钱且周期漫长的工程。在一季度现金流大幅转负的情况下,这种重投入是否可持续?其效果何时能显现?目前看来,它更像是加剧了财务压力,而未能有效转化为销量。
昔日“王牌”失色:哈弗、坦克双双告急
长城汽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两大“王牌”——哈弗和坦克之上。
然而,2025年一季度的表现,却让这两大支柱同时亮起了红灯。
哈弗:跌落神坛?
销量:14.45万辆,同比下滑8.42%。 虽然仍占据长城总销量的半壁江山,但下滑趋势明显。
曾经的“国民神车”哈弗H6,销量早已不复巅峰。尽管长城推出了哈弗大狗、酷狗、枭龙系列等新车型,试图通过多元化产品线和设计创新来挽回局面,但效果似乎有限。
哈弗所处的10-15万级SUV市场,是竞争最为惨烈的红海。不仅要面对吉利、长安等老对手的持续挤压,还要应对来自比亚迪宋家族等新能源车型的降维打击。当性价比优势不再突出,品牌光环逐渐褪色,哈弗的“护城河”正在被快速侵蚀。一季度的下滑,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坦克:高增长神话破灭?
销量:4.2万辆,同比下滑14.63%。 这与2024年一季度高达100%以上、全年超40%的增速形成了巨大反差。
坦克品牌凭借精准的“硬派越野+豪华舒适”定位,一度开创了细分市场蓝海,坦克300、坦克500等车型成为现象级爆款。
然而,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随着竞争对手(如比亚迪方程豹、北汽BJ系列,甚至奇瑞探索系列等)的快速跟进和产品布局,坦克品牌的先发优势和独特性正在被稀释。同时,硬派越野毕竟是相对小众的市场,前期积压的需求释放后,持续的高增长本就难以维持。一季度的下滑,是市场回归常态,还是坦克自身遇到了瓶颈?这需要长城深刻反思。
欧拉:边缘化的危机?
销量:仅6867台,同比暴跌54.31%。
定位于“更爱女人的新能源汽车”,欧拉曾凭借差异化的复古时尚设计和精准的营销,在早期新能源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但随着A0级、A级纯电市场竞争白热化,以及“女性车”标签带来的潜在局限性,欧拉的处境日益艰难。产品更新迭代速度、智能化水平、性价比等方面,似乎都未能跟上主流节奏。如今的销量数字,已显露出被市场边缘化的风险。
魏牌 (WEY):增长放缓,难堪大任?
虽然财报提及魏牌保持增长,但并未给出具体数字和增幅。结合整体销量下滑来看,魏牌的增长可能相对有限,且增速有所放缓。
作为长城冲击高端化的重要载体,魏牌近年来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尽管推出了摩卡DHT-PHEV、蓝山DHT-PHEV等搭载先进混动技术的产品,但在品牌认知度、市场声量以及与“蔚小理”等新势力的竞争中,仍处于追赶状态。其增长尚不足以弥补哈弗、坦克下滑带来的缺口。
唯一带来些许安慰的是长城皮卡,在经历了去年的负增长后,今年一季度实现了增长。这得益于国内皮卡政策的逐步松绑以及长城炮系列产品的持续热销。但在乘用车主战场失利的情况下,皮卡的增长显得有些杯水车薪。
失速背后:战略迷思与转型阵痛
长城汽车一季度的“失速”,绝非偶然,其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战略问题和转型挑战。
官方的“产品换代升级周期”解释,固然是客观因素之一。
但问题在于,长城的换代节奏和新品投放,是否精准地踏准了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的鼓点?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当竞争对手以惊人的速度推陈出新、迭代技术时,长城的新能源产品(无论是纯电还是插混)是否足够有竞争力?
Hi4技术的市场接受度如何?是否存在“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现象?
相比比亚迪All in新能源的决绝,以及吉利、长安在新能源领域的快速追赶,长城在燃油车与新能源车之间的平衡似乎显得有些犹豫。
虽然布局了纯电(欧拉)、插混(魏牌、哈弗龙序列)、氢能等多种技术路线,但多品牌、多技术路线并进,是否也分散了资源和精力?导致在关键的主流新能源市场上,缺乏能够像比亚迪秦/宋/汉/唐那样真正“走量”的超级爆款?其“森林生态”体系的协同效应,似乎还未充分显现。
哈弗、魏牌、坦克、欧拉、皮卡,再加上摩托车品牌“灵魂摩托”,长城旗下品牌众多。虽然每个品牌都有看似清晰的定位,但在实际推广和产品区隔上,是否存在一定的模糊地带甚至内部竞争?
例如,哈弗的高端车型与魏牌的入门车型价格区间可能重叠,哈弗的狗系列与坦克的部分定位也可能产生交叉。过多的品牌是否加重了运营成本和管理复杂度,稀释了母品牌的整体形象?
在汽车行业下半场的智能化竞争中,长城虽然也在大力投入(如Coffee Intelligence智能平台),但相较于华为系、新势力以及部分反应迅速的传统车企,其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方面的用户体验和市场声量,似乎还未形成领先优势。
智能化能力的不足,可能正在成为其产品竞争力的一大短板,尤其是在吸引年轻消费群体方面。
2024年延续至2025年的汽车价格战,对所有车企都构成了巨大压力。以性价比著称的哈弗首当其冲,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即便是定位相对高端的坦克和魏牌,也难以完全置身事外。
长城汽车一季度利润的大幅下滑,与价格战导致的“增收不增利”甚至“量价齐跌”密切相关。如何在残酷的价格战中保持品牌价值和盈利能力,是长城面临的严峻考验。
股价“跌跌不休”,资本市场用脚投票
业绩的滑坡,直接反映在了二级市场上。截至4月25日,长城汽车A股股价年内跌幅达到12%,基本抹平了去年“9•24”行情以来的涨幅,市值回落至2000亿人民币以下(约1982亿元)。
资本市场是最敏感的。股价的下跌,不仅仅是对一季度业绩的反应,更是对长城汽车未来增长潜力和战略方向的担忧。负增长的营收、腰斩的利润、巨额的负现金流、主力品牌销量下滑、研发投入缩减……这些负面信号叠加在一起,足以让投资者信心动摇。
巨舰亟待调头,长城如何穿越“2025春寒”?
长城汽车2025年一季度的这份财报,无疑是一份沉甸甸的警示。它揭示了这家老牌汽车巨头在新能源转型浪潮和市场激烈竞争下面临的巨大挑战。
“产品换代周期”的解释,更像是一块遮羞布。其背后,是产品竞争力相对下滑、新能源转型步伐不够快、营销效率低下、品牌战略可能需要重新审视等多重问题的交织。尤其是“烧钱”未能换来销量,反而加剧了现金流压力,同时研发投入缩减,这无疑是危险的信号。
对于魏建军和他的长城汽车而言,眼下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如何尽快推出真正具有市场引爆力的新能源产品?如何优化营销策略,提升投入产出比?如何平衡多品牌发展与资源聚焦?如何守住燃油车基本盘的同时,加速智能化、电动化的有效落地?如何在残酷的价格战中找到生存和发展的平衡点?
留给长城汽车试错和调整的时间,或许已经不多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