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 “智驾” 噱头!小米汽车改名揭示行业发展新方向

从 “智驾” 到 “辅助驾驶”,小米汽车更名背后藏着哪些行业信号?

一、小米汽车更名事件全解析:从 “智驾” 到 “辅助驾驶” 的具体调整

告别 “智驾” 噱头!小米汽车改名揭示行业发展新方向-有驾

(一)更名细节:SU7 系列车型术语调整细则

小米 SU7 标准版 “小米智驾 Pro” 更名为 “小米辅助驾驶 Pro”,Pro 与 Max 版本的 “小米智驾 Max” 升级为 “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官网明确新命名系统功能边界,强调 “端到端辅助驾驶” 覆盖车位到车位全场景,包含 ETC 通行、窄路会车、停车场泊车等辅助功能,通过大模型架构实现感知、规划一体化运算,技术本质未缩水但定位更精准。

(二)功能边界再定义:从 “智能驾驶” 到 “辅助驾驶” 的本质区别

此次更名非技术降级,而是宣传话术回归理性。原 “智驾” 易引发 “自动驾驶” 联想,更名后明确 “辅助” 属性,强化驾驶员主导地位。官网同步新增安全提示:“辅助驾驶不能替代人工操作,需随时准备接管车辆”,避免用户对系统能力产生误判。

二、三大深层原因揭秘:小米为何主动为 “智驾” 更名?

(一)事故倒逼:3・29 高速事故成为更名直接导火索

2025 年 3 月 29 日,小米 SU7 在 NOA 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遭遇施工路段事故,引发行业对智能驾驶安全的集体反思。尽管事故中系统已完成障碍物检测和减速提醒,但 “智驾” 宣传下的用户预期与实际功能边界的差距被放大,倒逼小米重新审视命名策略,以更严谨表述降低误用风险。

(二)监管收紧:工信部、中汽协划下宣传红线

4 月 16 日工信部会议强调 “严禁夸大宣传,明确功能边界”,4 月 21 日中汽协发布倡议书,要求按《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规范命名。小米作为新势力代表,率先响应政策导向,将 “端到端辅助驾驶” 等命名与国标接轨,避免触碰监管红线,为后续产品准入和 OTA 升级铺路。

(三)行业共识:从 “激进营销” 到 “安全优先” 的集体转向

上海车展观察显示,“智能驾驶” 宣传频次锐减,理想、蔚来等品牌同步调整话术,侧重 “辅助驾驶”“驾驶员责任”。华为联合 12 家车企发布《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呼吁营销透明化。小米更名是行业从 “技术炫技” 回归 “用户安全” 的缩影,标志智能驾驶进入 “冷静期”。

三、更名背后的行业地震:从小米看智能驾驶宣传 “退烧”

(一)车企话术大转向:从 “脱手驾驶” 到 “责任绑定”

走访门店发现,多数品牌不再强调 “城市 NOA 覆盖范围”“准 L3 级” 等激进标签,转而突出 “L2 级辅助”“需保持手握方向盘”。理想聚焦家庭用户舒适性,蔚来按车型明确功能分级,小鹏搭配 “智驾险” 提示风险,形成 “功能说明 + 责任警示” 的新话术模板,杜绝 “解放双手” 等误导性表述。

(二)技术与责任的再平衡:端到端辅助驾驶的真实价值

小米 “端到端辅助驾驶” 通过大模型整合技术优势,实现全场景辅助但未突破 L2 + 范畴。更名后,技术亮点从 “智能化噱头” 转向 “实用性落地”,如停车场自动寻位、窄路会车辅助等高频场景覆盖,让用户更清晰认知 “辅助” 定位,避免将系统视为 “替代方案”,推动技术价值与用户预期同步校准。

(三)用户教育升级:从 “技术崇拜” 到 “理性使用” 的拐点

事故与更名共同推动用户觉醒,社交平台 “智驾依赖” 案例减少,“辅助驾驶需专注” 成为新共识。小米官网新增的安全说明、车企同步强化的驾驶员监测系统(如电容方向盘),标志行业从 “卖技术” 转向 “卖安全”,用户教育成本下降,为高阶辅助驾驶长期落地培育健康生态。

四、未来展望:智能驾驶如何在 “谨慎” 中前行?

(一)命名规范成标配:国标框架下的行业术语统一

随着《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落地,“智能驾驶”“自动驾驶” 等模糊词汇将逐步被 “辅助驾驶”“组合驾驶辅助” 等标准化术语取代。预计 2025 年底前,主流车企将完成命名体系整改,形成与 L0-L5 分级对应的宣传规范,彻底终结 “概念混战” 时代。

(二)安全能力成核心竞争力:从 “堆硬件” 到 “练内功”

小米更名后,行业竞争焦点从 “激光雷达数量”“算力比拼” 转向 “安全响应能力”。如端到端大模型对长尾场景的处理、驾驶员接管预警机制、极端天气适配等,将成为新的技术壁垒,推动企业加大功能安全与预期功能安全(SOTIF)研发投入。

(三)监管与创新动态平衡:在 “紧箍咒” 中寻找突破

工信部 “不得虚假宣传” 与 “鼓励技术创新” 并不矛盾,小米等企业正探索 “安全冗余 + 透明宣传” 模式:既通过端到端技术提升辅助驾驶可靠性,又以清晰命名和用户告知规避责任风险。这种 “双线并行” 策略或将成为智能驾驶商业化落地的通用范式。

结语:小米汽车的 “智驾” 更名,看似是一次宣传话术的微调,实则是智能驾驶行业从 “野蛮生长” 迈向 “成熟理性” 的关键转折点。当 “辅助驾驶” 取代 “智驾” 成为新标配,折射的是技术狂热的退潮与安全共识的崛起 —— 这或许不是智能驾驶最 “酷炫” 的时刻,却是其走向真正落地的重要一步。

参考资料来源于:环球网 南方都市报 科创板日报 经济观察报 大象新闻 等媒体的公开报道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