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在30万以上市场,能把BBA们干到心慌的,基本都是增程车。
一直以来,宝马X5,都是“新生代+实力派”车主的兴奋剂。但从2026年开始,他们不得不向理想L系,看齐了。
在即将发布的第六代X5上,宝马准备上增程。动力架构合作方是采埃孚,德国最著名的变速器供应商,两种架构eRE和eRE+,前者是增程,后者类似插混,区别在于发动机是否直驱。
电池技术供应商,毋庸置疑是中国的“宁王”,NMC圆柱电池,据说比特斯拉的大圆柱更大,800V平台,超1000公里续航,日常纯电行驶,应该大于150公里。
反正吧,玩电车甭管纯电、增程,谁也绕不开宁德时代。欧洲最大的电池创业项目已经崩盘了,宁王却发布了骁遥超级增混,“充电一次,通勤一周”。
幸运的是,宝马“杀手锏”发动机还是足够大,2.0T或3.0T都有。增程版宝马X5大概率甩不掉“理想追随者”的高帽了,但只要发动机比理想L系大一些、强一些,新鲜的暴发户们还是可以自慰一下的。
1
德系豪门为什么“反向冲锋”?
四年前大众中国前CEO冯思翰说,增程技术是“最落后的方案”。这个嘲讽激发了理想汽车李厂长的强烈回怼。随后,想哥奋发图强,用他装备了1.5T增程器的“大号老头乐”,给整个汽车行业上了一课。
那些拐外抹角的“理想黑”们,在L系强大的销量面前,只好唾面自干。今年上海车展,上汽大众ID.ERA那款全尺寸大SUV概念车,也宣布用1.5T增程。你还甭说,这款打脸车的产品设计,那真是讲究。
不只宝马,奔驰全新一代CLA轿跑,MMA架构第一款神车,混动系统用的是吉利雷神。雷神这套动力在吉利车上验证过了,当家花旦很能打,增程、插混、纯电都兼容。奔驰下一代走量的车型,全靠它了。
奥迪呢?增程版奥迪赛车RS Q e-tron,已经拿到2024年达喀尔拉力赛汽车组总冠军。这在达喀尔历史上首次,在电驱车历史上也是首次。不但验证了增程系统的适应性和高效能,下放到量产车型,应该水到渠成。
“最落后的技术”,正在成为德系豪门的救命稻草。他们放弃了激进的ALL IN电动化,却致力于让内燃机和电池,如同热恋的情人一样拥抱。德系列强们为什么要反向冲锋?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改。这是市场理性。
宝马5系,不论SUV还是轿车,一直被认为是“性能王者”。其实这款车,是中产阶级消费者的致幻剂。它的存在,为了证明新生代的独立、自我、进取,他们要碾压老派贵族,要做人生赢家。
宝马的技术路线调整过好几轮了,上增程不是第一次,有人说它迷失了方向。其实,宝马的灵魂,就是用它的技术和品牌,为社会中坚阶层,确立价值、身份和地位。只要能给足你炫耀的理由,给足你成为新贵的优越感,选择宝马就是正确的。
至于用增程或纯电,不重要。任何牛掰的新技术,都会过时。拿捏人心,不会过时。笔者认为宝马向增程技术献上玫瑰,说明他们的品牌灵魂还在。只要重新让时代进取者动心动情,宝马就还是宝马。
你非要问,理想L车主会不会去升级宝马增程版X5?这要看理想同学的粘性了。
理想汽车OTA7.4刚升级过,各项性能全面焕新,“小同桌”、家庭账号、语音娱乐,还有运动+CDC优化,都可圈可点。理想是一台不断成长的“家庭伴侣”,而宝马当下还是财富面具,你会选谁?
理想同学的忠实拥趸们,大概率是懒得搭理BBA的。他们就不在一个频道上!
2
“真香定律”:好用才是硬道理
眼下看,增程技术的好处,从来都不是“先进”,而在于“适用”。
其一,驾乘接近纯电。串联结构的电混,电驱动为本,驾乘体验与纯电车大差不差。“无限接近纯电”的阿维塔07,用“昆仑智慧增程”把发动机和电池的搭配玩明白了,控温、控油、控扭矩,吃92号粗粮照样油耗低、续航长。
其二,续航超越纯电。如今但凡上增程的新车,续航超过1000公里都是小case。享界S9增程版1355公里,小鹏G平台要上市1400公里的,星途星纪元官方标定续航1645公里。充电焦虑眼下还是瓶颈,增程车基本上“心里有底”。
其三,价格比纯电实惠。同品牌的车,增程版本一般便宜1~2万元,有些高端车型差价有4万元,主要是电池包小了。如果搭载了宁王骁遥电池,纯电续航400公里以上,基本“零焦虑”。
天底下没有最好技术,只有最适用的技术。好用才是硬道理,这就是“真香定律”。中国车企的技术进化和智能优化,让增程车不再是理论上的“老年轮椅”,而是现实中“还春少年”。
像BJ40和深蓝G318这些玩越野穿越的,也都上增程了,宝马X5的心思肯定是“好饭不怕晚”。况且,这完全符合宝马集团“内燃机是宝马命根子”的基本判断。
固态电池出来之后呢?增程技术应用空间大概也不会减少,它是最适用的技术,结合了纯电和内燃机双方优点,避免了二者不足:烧油,但能大幅降低油耗、减少排放;用电,却不必依赖电网和充电基础设施;需要电池,但用量有限,成本可控。
奥迪RS Q e-tron在非铺装路面上,百公里加速4.5秒,持续保持150公里时速飞奔,不但验证了智能Quattro四驱的越野能力,更证明增程技术的油电转化效率,有足够大提升空间。它可只用了一个四缸机的增程器!达喀尔的沙子可能比德国实验室更懂性能。
中国品牌在30万以上市场,能把BBA们干到心慌的,基本上都是增程车,理想L系、华为“界”字辈、阿维塔,等等。小米玩纯电风生水起,代号N3的增程车在路上了。
增程车的逆袭史,是用户用脚投票的胜利史。“能用油”比“只充电”,至少眼下看更符合真实生活,再精密的理论模型,也得向排队的充电桩低头。
这大概是汽车工业百年未遇的权力转移。中国品牌正用“普惠技术”,打破豪车的溢价壁垒。BBA们再不埋头追赶,恐怕过了这村儿没这个店。
早在1900年,保时捷创始人费迪南德•保时捷,就造出了最早的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四轮轮毂电机,综合功率60马力,极限时速130公里。只不过有点重,整备质量4吨。
技术因需求而轮回,不是因时间而落后。中国品牌唤醒了“技术活化石”,让增程这位老前辈,在新能源时代重新投胎了。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滴汽车立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