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盘前夜?魏牌97%增速背后,管理层扯皮大戏才刚开始

崩盘前夜?魏牌97%增速背后,管理层扯皮大戏才刚开始

01 说实话,最近魏牌的销量确实漂亮。

光是今年前7个月,增速就干到了接近97%。

你别说,在整个中国车圈里面,这数据能把一票新势力吓得不敢眨眼。

可另一边,魏牌的高管,核心的那几位,开始跳槽、离职了。

我身边好几个搞渠道的朋友,上个月就风声鹤唳,直说这圈子又要变天了。

前两天刷消息,魏牌商业总经理陈佳跑了。

这位哥们其实来的时间不算长,公开露脸次数也不多。

他之前在啥高合汽车混过,管营销、管销售,论资历是重点挖过来救火的。

就这么一个主力,跑了。

前面冯复之还刚刚上任魏牌CEO。

团队拼盘,本来就没坐热。

再加一脚离职,老实讲,这对士气、渠道是一记闷棍。

02 这事咋看?还得翻翻背后的“合并重组”。

魏牌说白了,是长城旗下冲高大旗的“新势力”。

一边疯狂招新,拼理想、小鹏、蔚来老员工来。

一边老魏牌人还没走,新旧融合,谁也不服谁。

我自己十年前就在大集团干过。

那种拼团队的日子,表面笑嘻嘻,背地里拉帮结派,合起来的速度,总比自己想象得慢。

魏牌今年动了杀招:直营、经销商两头并线。

原来长城是两大网。

哈弗、欧拉自己一摊,魏牌、坦克又绞在一起。

去年5月份,偏要上了个‘长城智选’直营店,还专门拉进大型商超。

才一年多,直营店速度蛮猛。

从第一批干到430家,覆盖110多个城市。

蓝山MPV,高山SUV——都交给直营店卖,业绩直接拉爆。

五六千台的销量一轰,撑起魏牌近六成份额。

但问题不是数字好看就完事。

内部那套架构,渠道归属到底归谁?直营、经销商谁说了算?经常卡壳。

03 为什么总有高管待不住?

普通人可能觉得,增速97%,谁会走。

但懂的都懂,这种融合时期,其实最磨人的恰恰是“同工不同心”。

魏牌有的老团队负责经销商关系。

长城智选又挖进理想系的人,打法截然不同。

有现任的长城汽车副总裁(前魏牌、坦克总经理)刘艳钊,已经去搭传播中台。

冯复之出任魏牌CEO,直营体系真正被一把抓手。

原本两张网,合成一线部门。

但执行起来,各条线推得都有点慢。

我听一个新来的智选员工吐槽,“整天听口号要业务一体化、底层一致性,但一转身,KPIs还是各做各的,真统一起来,大伙都有抵触情绪”。

干过一线业务的都明白,这叫“算盘归算盘,日子归日子”。

04 别光说高层,基层更难熬。

渠道基础还得看人和资源。

直营体系的优势是快、标准清晰、数字化。

现在直接绑定魏牌品牌,离用户越近。

比4S店“关起门做买卖”的路子活分多了,尤其对中高端客户。

但你也甭觉得直营就是灵丹。

同城直营、经销商经常因为客户归属、提成分成,背后暗流涌动。

陈佳其实肩上担子最大。

上下协调、打通利益,最后利益要一致,为啥还老出事?

问题在于体系“半成品”。

直营体系刚刚做到“60分”,服务标准、品牌理念都还远远没一竿子插到底。

经销商三百家,直营四百多家。

一刀切,没人信,这需要超强的管理和耐心。

其实就像做引体向上,最难不是拉起来那一下,而是顶着重压慢慢撑稳,每一秒都疼。

05 有人觉得“人事动荡就是没戏了”。

这个看法有点极端了。

行业转型,组织重塑,小规模阵痛是必有的。

但真要坚持做下去,有些泥沙俱下,是必须付出的学费。

我以前换过平台。

前六个月天天觉得“自己是不是来错地儿”。

后来慢慢磨合,才知道,有些事急不得。

魏牌销量能逆势拉高,本质靠产品确实比老一代强不少。

高山MPV一上,连续两个月六千台,蓝山撑住四千。

产品力没拉胯。

但组织路线调整得再快,心没齐,动作都打折扣。

关键得让每一层班子都跑在一条线上。

06 最后,作为一个“修过车、布过点、带过店”的过来人,我还是那句话:

一定要关注平台背后的团队稳定性。

销量好,还要看服务是不是稳。

直营、经销商两头兼顾,是不是长期打法,得看后继资源和团队磨合速度。

那些觉得“人事震荡就要崩了”其实想简单了。

但长期拉扯下去,哪怕你是97%的增速,该跌的还是要跌。

对咱消费者来说,买车要选靠谱品牌不假。

但服务体验、保值率、渠道支持,都是千丝万缕直连的。

好产品配好团队,再好不过。

否则,今天卖得火,明天扯皮不断,最后嘴里有味,肚里拉稀,受亏的是自己。

该看的路数,千万别只盯一时的数据。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